大概是为了赶时间,也为了降低成本,第一个版本其实是“帝都”级的放大版,通过增加排水量解决“帝都”级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放大舰体尺寸与扩大飞行甲板面积,增加了载机数量。
显然,这种设计肯定无法让海军感到满意。
只是,扩大吨位的设计思路得到了海军的首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海军明确了一点。
建造成本为唯一的考量标准。
简单的说,海军只提出战术性能指标,比如航速要达到多少、搭载多少架飞机、全甲板进攻模式下的出动架次、设置多少座大口径高射炮(后来取消)等等,不对吨位与尺寸等指标做限制。舰船设计院唯一要保证的,就是在实现战术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不得超过海军定下的建造成本。
虽然建造成本跟吨位成正比,但是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拿“帝都”级来说,因为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所以最终核算下来的建造成本比“龙江”级多出大约四成,基本上跟改造后的“龙江”级相当,可实际的作战能力并不比改造后的“龙江”级强多少。如果把耽搁的时间成本也算上,那么“帝都”级的性价比远不如“龙江”级。
后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军在两艘“帝都”级上用的经费,差不多能再造两艘了。
可见,为了降低吨位而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反而会导致建造成本上涨。
这个新的标准,等于放开了设计师的手脚。
关键,对吨位不再做任何的限制。
严格说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至少在新历97年必须把标准排水量控制在35000吨以内。
当然,这已经给了设计师足够巨大的操作空间。
到当年的年底,南江舰船设计院向海军提交了两套设计方案。
第一套以“帝都”级为蓝本,重新设计了舰体,而且大量采用已经在“帝都”级上得到应用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以此来控制风险,降低设计与建造的总费用,以期达到海军提出的成本标准。
第二套方案是在第一套方案的舰体上,采用更多仍然在研制,以及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不排除进一步增加排水量,达到提升战斗力,并且完全满足海军战术指标的目的。
严格说来,这其实就是一套方案,只是分成了两个步骤。
此外,也算不上设计书,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善,要在得到海军首肯后才会继续推进。
如果以海军的立场,肯定希望在完善之后,也就是按照第二套方案来设计建造航母。
可惜,已经没多少时间可以让海军浪费了。
当年年底,因为狭夷皇国缔约的概率已经为零,所以在特殊预算会议当中,海军拿到了建造新一代航母的启动经费。按照当时的安排,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在完成了最后两艘战列舰的中期大修之后,将不再承担主力舰的维修工作,并且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
这不是普通的拨款,而是有强制约束力的海军法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造新航母,就得继续建造“帝都”级。
显然,海军肯定不会选择“帝都”级。
不要忘了,在整整一年的舾装中,“帝都”级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早已让海军大失所望。
此外,按照南江舰船设计院提交的设计书,第一套方案的综合建造成本并不高,跟“帝都”级前两艘相当。
虽然这么比较很不公平,即“帝都”级是两艘分担设计成本,新航母则是四艘分担,后期还有可能是八艘,但是相对的,新航母的战斗力,特别是航空作战能力比“帝都”级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海军没有吃回头草的习惯。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在建造战舰方面,一贯的传统就是喜新厌旧,只要有新的,那就绝不要旧的。
帝国争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