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点点头,继续说道:“你所思所虑在我看来无非也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便是此次的新政并不好推行。第二件事,便是新政推行后实际的情况会每况愈下。”
“对吗?”
郭济沉默思考了一下后,点点头,道:“殿下明鉴。”
“那好,我们就先来说说这第一件事情。新政推行,不管内容法令到底如何,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艰难的。可纵观古今,这新政越是难推行,也就意味着新政的内容越切合实际,越找准了朝廷法令当中的弊端。是利于百姓却损于权贵的。”
听着朱瞻基的话,那郭济仔细的思考、品味了一下。
作为这镇江府的知府,曾经的乡试第一,不敢说这郭济学究古今,但最起码也是饱读诗书,通晓古今的。
身为官员,对于那历史上的诸多革新事迹,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
从那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的变法到秦一统天下后,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
再到汉朝颁行“推恩令”,削弱丞相的权力,设立十三州刺史,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的军权。
宋时的王安石变法,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蔡京的二次变法。
哪一次的革新变法不是阻力重重。
可站在后世看去,这些革新变法哪一次又没有帮助朝廷达到一些目的和效果。
一时间,对于这位长孙殿下所说的话,他还真找不到什么可以反驳的理由。
而那朱瞻基在讲述的同时也缓缓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背后行走在这屋子里:“所以这新政推行的阻力越大,我们越要做。这一点,不仅整个朝廷达成了共识,就是我父王和皇上也都是赞成的。”
“在这推行的过程当中遇到多少的阻力我们就砍掉多少人,这次新政推行的意义,对于我大明朝而言非同小可,是我大明朝百年根基之所在。在这过程当中,不管那些人是宗亲、官绅还是其他什么贵族之流,朝廷都不会改变这一基调。”
“所以郭大人也就不需再担心,这件事中存在的困难了。”
随着朱瞻基的这一番话说完,那郭济的心中还是颇为震惊的。他实在没有想到此次新政推行,朝廷的决心竟然有如此之大。原本听闻南直隶当中的各种流言,他还以为这次新政的主要推行之人,乃是自己面前的这位长孙殿下,却不曾想其背后还有整个朝廷以及太子皇上的支持。
若此次新政推行,朝廷真的如这位长孙殿下所言,这般统一。
将新政推行到全国或许也并不是不可能。
不过......
他郭济的另外一个担忧,却依旧没有解决。
如若只是为了三五年的效果,代价就太大了。
就在那郭济思考之际,一旁的朱瞻基也再次开口道:“至于郭大人所担忧的第二件事,新政在推行之后会不会慢慢消亡。”
“本殿下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不会!”
朱瞻基这话说的十分自信。
就连一旁的郭济都有些不理解,这位长孙殿下的自信到底来自于何处。
在那郭济的疑惑当中,朱瞻基说道:“郭大人对于此次新政的推行,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在郭大人所说的那些新政法令外,朝廷还有一令,乃度田令!”
“为的便是一次性的清查整个大明朝疆域内的耕地面积,将其备桉记录在各地官府以及朝廷内部,为土地拥有者下发官府的文书,往后这些耕地不管是转卖或者移交或者荒废,其土地的实际拥有者都必须对当地的官府进行备桉记录。”
“而这些记录和备桉都将上报至朝廷进行汇总,并且逐年进行审查。”
“朝廷也会根据这些土地的实际数量进行赋税的征收。这就保证了,此次新政推行之后,不会逐年消弭。”
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