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扈驾随征的文武臣僚众多,计有成国公朱勇、英国公张辅,以及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但英宗睿皇帝竟不许这些文臣武官干预军政,反而让他宠信的宦官王振专断一切事务。
由于粮草未备,兵马已先行,大军还没到大同,行粮就几已耗尽。
瓦刺部的太师也先,为了诱明军深入,还故意示弱北撤。
误判形势的王振随即执意北进追击,但不久后,传来了己方前锋全军覆没的消息,受到惊吓的他又仓促决定班师。
不料,明军刚退至宣府,瓦刺大军已追袭而来,随之明军被紧紧围困在土木堡。
结果,号称五十万的大明军毫无章法可言,几乎尽墨于土木堡,数百名随行的文武臣僚皆殒身,甚至连英宗睿皇帝亦做了瓦刺部的俘虏。
得知土木堡兵败、英宗睿皇帝被俘,大明朝廷大为震动,既有提议南迁避祸的,亦有主张坚守抗击的。
眼见大明处于非常时期,急需新皇来主政以稳定民心,主张抗击的于谦等人提请皇太后,郕王朱祁钰得以即帝位。
于谦临危受命,更被擢为兵部尚书,而后奏请将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备倭军等官兵急赴京师护卫。
与此同时,又下令将通州近百万石的储粮移入京师。
随着储粮入京、各地官兵的陆续到来,京师民心渐稳。
瓦刺部在八月中旬就击溃了退守土木堡的明军,但居然没有乘胜直捣京师。
直到十月初,瓦刺太师也先才挟持英宗睿皇帝兵临京城。
但此时,经过足足一个月多的“喘息”,大明已做好抗敌防御的准备。
双方相持了月余,大明军民是同仇敌忾,瓦刺部却伤亡惨重。
“战不利”,又担心“后路被断”,瓦刺部不得不北撤而去,京师遂转危为安。
土木之变后,京营精锐全毁的大明,只能依托长城被动防御,再无主动出击之力。
吃过大亏的大明君臣,自此对残元各部的警惕倍增。
而仅靠游牧的残元各部,生活始终困苦,大明的物资一直是他们的期盼。但他们获取的途径并不多,要么朝贡互市,要么侵边掳掠。
在大明众大臣看来,我堂堂天朝要与你这边臣互市?那绝对有损大国威严。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臣子均认为“朝贡互市”,是易铁锅、茶叶和布料等物资给残元各部,这样势必会助长其实力。
此实乃资敌之举,断不宜持续开启。
于是,所谓的“朝贡互市”就成了摆设,时断时续之下,残元各部无法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资,就只能侵边掳掠。
因而大明边镇常受侵扰,边事不断。
厚照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