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没想到,最新暴露出来的学问,在朱棣和徐达等肯定之下,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两人都有在奏章中引用张一凡的话,说新学之普及与否,其实和王朝强大稳定与否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么一来,朱元璋想不重视都不可能了。王朝稳定与否,王朝强大与否,王朝长久与否,就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任何与这个冲突的事情,他都不会允许存在的。
想着这些事情,考虑了很久之后,朱元璋便抬头看向在他侧前方一直等着的大儿子,太子朱标说道:“我想召一凡回来,但是,镜静又带着孩子刚到北平,又要舟车劳顿,怕是会有不妥?”
大概率来说,他是有求着张一凡的,因此,他不想因为他来回折腾,结果让张一凡的儿子出现意外。
当然,那是他的大外孙,也是有关系到。
但是,事关他即将颁布的科举大事,他又不想耽搁,想着一定要当面和张一凡聊聊才好。
他也不是没想到,派儿子朱标去一趟,但是,感觉这个事情又太重要,哪怕未来会是皇帝的朱标去谈,他也还是不放心。
此时,朱标听到他父皇的话,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召一凡回去,不过他自然也能知道,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才会有这个想法。
于是,他想了下回答道:“北方的天气冷下来了,对于小孩并不是很好。可以让一凡一家子南下来过冬,不要有路上时间的限制,应该也没什么的。”
朱元璋一听,脸色一喜道:“对对对,该是来京师过冬才好,北方还是太冷了。”
这算是有了个为张一凡一家好的理由,让他下定了决心,也不管那些学生才到北方,就又下了一道圣旨,快马送往北平。
………………
几天之后,北平的张一凡接到圣旨,不由得有些无语。
这快马送过去的圣旨,让他一家回去过冬,一年来回这么赶,这么折腾的原因,圣旨中还隐隐归结为张一凡太能折腾,把原本以为要好几年的辽东战事直接半年内就干结束了的缘故。
当然了,朱元璋也很体贴,一如朱镜静北上时候一样,张一凡这次一家人,还要再带学生南下的过程中,要求沿途地方官当第一要务来接待,如果有怠慢的话,那是要严惩的。
圣旨中,朱元璋当然没有说是因为要和张一凡讨论新学的事情。但是,张一凡其实已经猜出来了。
要说这个时代,对于朱元璋了解的人,他张一凡必然是算其中之一的。他当时说出那么大的一番话,要是不惊动朱元璋,那就怪了。
也行,北方还是太冷了。要说过冬的话,香山县就不错。
不过如今,还是要回南京去才好。
于是,在接到旨意之后,张一凡给朱棣写了封信,又去燕王府和燕王妃做了告别,并且把北方的事情做了安排。比如说,肉松厂,鱼松厂,养殖场等等,都有安排,然后才领着学生,浩浩荡荡地南下。
这五十个学生,可都是有家仆护卫相随的,至少大部分人都有。加上张一凡这边,那是一两百人的队伍,绝对很庞大了。
要是一般的队伍,地方上想要招待,绝对是很头疼的事情,毕竟是要花不少钱的事情。
但是,这是大驸马、荣国公一家子和他的学生南下,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这可是财神爷!
地方上的乡绅,最是积极了,抢着招待,哪怕只是听到一些大明财神爷的只言片语,那可都是说不定有巨大帮助的。
就这么的,张一凡一行人走走停停,路上用了快两个月,到了洪武十四年年底才算是回到了京师。
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