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凡一家回到南京之后,都还没去柳家村看看,宫里就以外公外婆的名义,给外孙送东西来了。随后,更是要在宫里举办家宴,邀请了儿子、女儿什么的一起吃饭。
不过很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家宴只是一个拉近关系的由头而已,很快,朱元璋便叫了太子朱标和大驸马张一凡两人,一起去了偏殿喝茶。
当然,喝茶只是由头,重点是聊天。
这时候朱元璋的女婿,其实有好几个了。包括张一凡见过的那個梅殷,还有一个没有见过,却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欧阳伦。
但是,他们两人都没有被邀请,还有其他未成年的皇子也没有被邀请。
由此可见,这个谈话显然是比较重要的。
这不,偏殿内,热气腾腾的好茶上到面前之后,朱元璋便当作闲聊一般,对张一凡说道:“一凡啊,我接到了老四和徐达等奏章,说你在北平的讲课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大明朝的长治久安,你以为他们两人说得夸张了么?”
朱标当然知道,他父皇和大妹夫的这次谈话,到底是要说什么,因此,他一听到他父皇开口,就放下了茶杯认真听着。
张一凡早就料到朱元璋会找他说这事,因此,毫不意外,便把他对朱棣和徐达所说有关新学的那套,又重新给朱元璋说了一遍。
对于这些,朱棣和徐达当然在奏章中有引用,朱元璋是已经知道的。因此,在听了这些解释之后,他只是略微又想了一会,然后便提出了他的疑问道:“你说,如果我们大明朝不注重这些,那其他国家会注重这些,从而超过我们大明朝而危及我们大明朝,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了?”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又补充解释道:“至少在我看来,其他国家应该绝无我大明朝才有的人力物力。所以,你这话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朱元璋要知道,张一凡的新学到底对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有多大的影响,如此他才能决策一些最基本的国策该如何做?
本来这样的事情,他是不可能带上其他人一起的。但是朱标不一样,这是他培养的继承人,将来也是大明朝的皇帝,因此他是要在场的。
朱标在边上听了,也跟着对张一凡说道:”而且我们也可以再退一步,你的新学不对外公开,这样的话,就算其他国家想学也学不到,你说是不是?“
他问出得这个话,是他和朱元璋先行讨论之后得到的措施之一。只是,这个措施明显和张一凡的理想有违背,所以需要好好沟通。
此时,张一凡听了朱元璋和朱标的问话之后,一点都没有不开心的样子,而是微微一笑,先问朱元璋道:“我们不去做而别人去做,就算有人力物力又如何,一旦拉开了新学差距,大明朝再要迎头追赶,那付出的代价,必然会是巨大的。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积累的。”
说到这里,他才转头看向朱标一眼,然后看向朱元璋又问道:“父皇,儿臣敢问,烧水会产生力道,顶开壶盖这事,普通么?”
“普通!”朱元璋的经历丰富,当然毫不犹豫地能回答。
于是,张一凡便追问道:“那这么普通的事情,存在于任何家庭,任何国家之中,难道你能保证其他国家的人,不会出现像儿臣这样天纵英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并加以利用?”
他在说这个天纵英才的时候,丝毫没有不好意思,仿佛理所当然一般。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标,听到张一凡的自夸,也没有表达出一丝异样。他们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张一凡的说话中。
就听张一凡继续说道:“父皇,大哥,如果换成以前的话,你们能想象一个蒙古人从草原深处出生,崛起,最后能率领蒙古人横扫天下,比我们汉人引以为傲的汉唐都要远,直达西边的海边。你们有想到过么?”
朱元璋虽然自己也是很厉害的,但是听到张一凡提起成吉思汗的事迹,最终也还是摇摇头说道:“肯定想不到!”
张一凡听他老实回答,没带个人情绪,就事论事,心中欣慰,这样的皇帝,是能听进谏言的。
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