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还记得庆郑吧?当初几番进谏,惠公坚决不听。
申明大义,请求结好秦国,不听;而后请求卖给秦国粮食,不听;站前提醒应用本国战马,不听;占卜适合车右,不听。庆郑内心,失望而充满怨气,故而战场见死不救,导致晋惠公成为俘虏。
可以说,晋惠公的被俘,庆郑是间接凶手。
韩原战败后,庆郑没有跟着晋惠公当俘虏,而是逃回晋国。他是真心希望能迎接重耳回国,可惜内部众人意见不一,终究没有如愿。
当初若非庆郑拒绝搭载晋惠公,也不至于成为阶下囚,为此,晋惠公一直耿耿于怀,甚至非常愤恨。虽然过去了三个月,他依然没有忘记庆郑——一个在关键时刻,踹他一脚的大臣。
对于晋惠公的个人品质,庆郑非常清楚,任人唯亲,贪利忘义,睚眦必报,作为一国之君,就是个垃圾。
自己出卖国君,此事尽人皆知,如果国君回来,自己难免一死。但是,庆郑并没有逃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心安理得的,等候晋惠公的回归。
大夫蛾析与庆郑关系莫逆,也知道国君的人品,提醒他:“国君被俘,是你的罪过。现在国君回归,你为什么不赶快逃走?”
这就是提醒他,快逃吧,不能在这儿等死啊!
庆郑却说:“我听说:‘军队溃败,应该为之而死;主将被俘,应该为之而死。’这两样我没有做到,又误导别人救援国君的时机,导致国君被俘,这是我的大罪。有这三条大罪,我还能逃到哪里?国君如果能回来,我准备等待受刑,好让国君感到痛快;国君如果回不来,我将独自率兵讨伐秦国。不救回国君,便把命豁上,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若逃走而遂了私意,会使国君不高兴,这是背逆。国君的行为背逆,尚且会失去国家,何况做臣子的呢?”
逃跑则生,停留必死,如此生死时刻,淡定自如,还想着为君分忧,值得钦佩。
再说晋惠公,踏上晋国的土地,终于放心了。第一件事,痛恨的就是庆郑,只怕他逃到国外,难以缉拿归案。当听说庆郑坦然等待受刑,晋惠公一点儿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立刻下令,抓来问罪。
死,并不可怕,关键是,国君是否真的反省?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是否能以国家为重及时回头?
家仆徒把庆郑抓来,晋惠公问道:“你有罪,为什么还敢留在都城?”
庆郑也不躲闪,直接回答道:“我怨恨国君。当初您要是回国就报答秦国的恩德,不至于使国力衰竭;要是能听从劝谏,也不至于发生战争;要是能用本国的战马,也不至于惨败韩原。已经战败,就要处死有罪的人,否则如何保卫国家?我因此等待受刑,以成全您的政令。”
太直白了,没有一点儿面对死亡的恐惧。
晋惠公一听,根本不反省,毫不犹豫,下令捆绑庆郑,三军面前,以正军法。
这么被杀,实在不甘心,庆郑接着说:“直言进谏,是臣子的本分;刑罚得当,是国君的圣明。臣子尽责,国君圣明,是国家的福分。即使您不杀,我也一定要自杀的。”
关键时刻,好朋友蛾析出面了,他对晋惠公说:“我听说主动认罪的臣子,应该赦免。您何不赦免庆郑,让他去报秦国的大仇呢?”
蛾析想保护庆郑,但是,某些人却对庆郑恨之入骨,特别是那位梁由靡。当初若非庆郑误导,梁由靡与韩简、虢射,已经活捉秦穆公,秦、晋至少持平,可以交换国君。
梁由靡说道:“不可。晋国这样做,难道秦国就不能吗?况且交战不胜,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报仇,不能算勇武;出战不利,回国后又要惹出麻烦,不能算明智;与秦国讲和之后又背弃诺言,不能算诚信;失去刑法乱了国政,不能算威严。如果这么做,对外不能胜敌,对内不能治国,将会败坏国家,而且太子也会被害,不如杀了庆郑。”
这几句话,基本把庆郑送入深渊。
晋惠公并非什么雄才大略之君,立刻下令:“杀了庆郑,不能让他自杀。”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