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漫漫,赶上万里长征了。众人只好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休息,顺便找些食物充饥。哪怕草根、树皮、虫子,也必须吃点儿,必须补充蛋白质,生命是第一位的。
介子推看着重耳的萎靡,非常难过。于是,他一个人悄悄躲在附近,强忍疼痛,用刀割下自己大腿的肉,又悄悄放到菜汤里,煮熟后奉给重耳进食。
重耳没精打采,突然闻到肉香,来了食欲,根本没想到是人肉,三口两口吃完,这才有了精神。
回味过来后,他询问介子推,从哪儿得到的肉汤?
介子推也没隐瞒,告诉他:看到公子一天没有进食,自己心中不忍。听说‘忠君者不顾身’,于是偷偷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让公子充饥。
重耳一听,眼泪都要下来了,自己竟然落魄到如此地步,害得臣子生生割下身上的肉,奉献给自己。
就这一块肉,将成为重耳永远的痛。
这就是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人,关键时刻,不顾生死,让重耳吃上一口肉羹。从那以后,所有人才意识到他的存在,对他敬重三分。
史册中,介子推从来没有出谋划策,他不像狐偃、赵衰那么才华横溢,也不像魏犫、颠颉那么勇猛善战,却绝对忠心。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赤胆忠心之人,回国后论功行赏,晋文公竟然忘的一干二净。
这是一次重大失误,不可原谅。
现代人讲究感恩,一曲《感恩的心》唱遍大江南北,哭肿了许多人的眼睛。
但是重耳忘了,这一忘,让他成为‘忘恩’的典型;这一忘,被记载了两千多年,影响非常恶劣;这一忘,完全违背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他将为自己这一次的健忘,后悔终生。
但是,这个故事,在《左传》、《国语》、《史记》等史册中,都没有记载。为什么呢?古人难道不知道宣传正能量吗难道?为晋文公避讳?没必要。
我还是相信《韩诗外传》的记载,因为以介子推执着的忠君思想,完全能做出这种‘傻事’。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能发掘到更多的更有价值相关史料。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即将渡过黄河回国,狐偃担心自己的过错,决定离开。直到重耳把碧玉抛入黄河,立下誓言,狐偃才改变决定,跟随回国。
狐偃辞别的时候,介子推正在船上,听得一清二楚,笑道:“上天在支持公子,子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趁机向国君索取,耻辱啊!我羞于和这类人为伍。”
当初跟随重耳逃亡的人才很多,虽然大家没有立下‘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但也有攀龙附凤之心。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嘴上念叨退隐的,最终放弃了退隐;嘴上没念叨退隐的,如介子推,已经有了去意。
回国后,介子推没有再鞍前马后的跟随晋文公,而是回到自己的家,回到了老母亲身边,以尽孝道。
晋文公即位之后,地位瞬间改变,杂七杂八的事,一起袭来,差点被烧死。等到赏赐功臣,却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遗忘在偏僻的角落。可以想象,连鞍前马后的壶叔都等的不耐烦,何况是默默无闻的介子推呢?
介子推可不像壶叔那样,主动邀功请赏。《左传》记载: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晋文公开脱责任,认为当时王室发生甘叔带之乱,周襄王逃离王城,居住在郑国的栎邑(今河南禹州市)。晋文公想要勤王,又担心国内不稳,所以忽略了介子推。
这,不是理由。
或许,在晋文公的潜意识里,介子推没有让人信服的仁义道德,没有能够扭转乾坤的绝妙好计,属于‘三赏之后’的人员。
这是轻蔑,是对介子推人格的侮辱。
他可以穷死,可以饿死,可以粉身碎骨,但不能被侮辱,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历史,总是被这种人点缀的更加璀璨。
对于狐偃、壶叔的做法,介子推从心底瞧不起,认为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