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很长时间,晋文公从来没有召见介子推,看来真的把他忘了,忘得彻彻底底。
有人劝他去面见国君,必有赏赐,介子推淡淡地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下公子。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所以国人抛弃他们,主持晋国祭祀的,不是公子还有谁呢?这是上天的意思,而这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务,尚且称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下面的人,把立君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以立君之功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岂能和他们相处?”
成语‘贪天之功’,最早就出自这里。
几句话直击本质。谋朝篡位,杀死姬圉,‘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这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介子推的母亲看着儿子,心疼地说:“为什么不去求赏呢?这样死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介子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绝不吃他的俸禄。”
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
介子推回答:“语言,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贵罢了。”
他母亲说:“我儿志向高洁,你能够这样,我就和你一起隐居起来,成全你的志向。”(《左传》)
这段对话,基本引用了《左传》的原文翻译。
可见,介子推确实有功于重耳,虽然《左传》没有记载什么功劳,但是,‘割股啖君’并非空穴来风。而回国之后,晋文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性格耿直,宁可不食君禄,绝不低头乞求。
有贤能的儿子,也有贤惠的母亲。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
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境内,由于介子推的缘故,也称介山。如今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风景秀丽,游人络绎,每年四季,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此。
据《史记》记载:介子推离去之后,他的侍从为他鸣不平(也有说是邻居解张),夜里,在宫门口挂了一张牌子,写了一首诗: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看到这首诗,晋文公猛然想起了介子推,说道:“我正要为王室谋划,没来得及赏赐他的功劳。”于是立刻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已经搬家,隐居绵山深处,无法寻觅。
介子推的结局,传说很多,《左传》、《史记》记载: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进了绵山,亲自去也没找到。于是,他下令,把整座绵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介推田,绵山则被称为介山。且自我忏悔:以此来记住我的罪过,表彰善人。
后来,关于介子推的民间传说越来越多,最流行的是:
晋文公寻找不到介子推,心中愧疚,一时着急,听了小人的馊主意,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母子逼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到大队人马搜山,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体。
晋文公悲痛万分,把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去,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常常看着木屐叹息:“悲哉足下!”于是,后人以‘足下’,表示对对方的尊称。
更有神奇的传说,三十年后,有人在东海边见到介子推卖扇子。
介子推的故事,深得百姓同情。据说,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逐渐形成了‘寒食节’;再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较近,人们逐渐淡化了‘寒食节’,把‘清明节’作为主要的节日,以纪念介子推。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想起忠贞的介子推;至于狐偃、赵衰等功臣,早已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很少有人知道。
介子推割股啖君,不食君禄,其品行让后人尊敬。毫无疑问,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