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骊姬一党,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国君的人选问题。
对于里克等人而言,继承人别无二选,申生已死,剩下就是公子重耳。按照排名顺序,他是老二,合情合理;若论贤能,在众位公子之中,也绝对首屈一指;里克相信,重耳回国,晋国必然前途光明。
于是,他与邳郑拍板,派遣使者屠岸夷,邀请重耳回国执政。
这位屠岸夷,值得提一下。此人在《国语》中,扮演了使者的角色,速度到很快,只露一面,身影一闪,杳无踪迹。
关键是,后来的《史记》中,又出现一个屠岸贾。他扮演了奸臣的角色,率人发动‘下宫之难’,铲除赵氏,上演了著名的‘赵氏孤儿’案。
屠岸夷与屠岸贾什么关系?后世猜测很多,由于这个姓氏人口太少,他们又分别出现在晋国的朝堂之上,时间相差不远。屠岸夷出现在公元前650年左右,屠岸贾出现在公元前590年左右,所以一般认为:他们是爷孙。
唯一缺少的,就是史册一句话的证据。
重耳在狄国已经住了四年,日子过得到也滋润,根本不像避难的。但来这里也不是旅游消遣的,而是为了保存性命,养精蓄锐,有朝一日,重返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开启自己的霸业。
所以,重耳等人一直关注着晋国的动静。
现在,屠岸夷捎来里克的消息:“国家动乱,百姓惊扰。国家动乱,才有机会得到君位;百姓惊扰,才更容易治理。您何不回国?我们愿意为您扫清一切障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可是一次绝佳良机。
大臣支持,深得民心,众望所归,一切都在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向发展。
回?还是不回?重耳疑虑重重。国内形势到底如何,群臣内心到底如何,他不敢保证,但回国即位,真的机不可失。眼看难以决断,于是找来舅舅狐偃,问:“里克要接纳我回国即位,您看怎么样?”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娘亲舅大,绝对可靠;同时,狐偃也是最重要的心腹,足智多谋。按理,他应该鼓励重耳立刻回国,越快越好,就像当初齐桓公挤掉公子纠那样,早回国,早继位。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狐偃却提出反对。
他认为:“坚固的树木在于开始,没有好根基,终究要枯萎掉。君临国家的人,必须要知道喜怒哀乐的礼节,用来教育民众。服丧期间不哀痛却想求得君位,难以成功;趁国家动乱想回国执政,将有危险。凭借国丧而得到君位,依靠动乱而得以回国,这样必定会放松道德的修养,与喜怒哀乐的礼节相违背,如何教育民众?如何当国君?”
啰嗦这么多,都是废话,如果真的修养道德,真的知书达理,那就永远不要回国,永远超然物外。
重耳说:“如果不是国丧,谁有机会继承君位?如果不是动乱,谁会接纳我?”
狐偃说:“我听说,父母故去是大丧,兄弟间有谗言是大乱,大丧大乱是不可冒犯的。如今你正处于这种境地,只怕很难成功。”
如果贤能,为国为民,问心无愧,有必要担心这些吗?至少回国即位,稳定朝堂,安葬父亲,抚慰民心,这才是忠孝之举。以道德为借口,虚伪!
于是,重耳出去接见屠岸夷,对他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父亲去世后,又不能回去操办丧事,加重了我的罪过。实在对不住各位大臣,我冒昧的辞谢你们的建议。安定国家的人,要亲近民众,处理好邻国的关系,还要体察民众的情绪以顺应民心。如果是民众认为有利,邻国愿意拥立,大夫们都服从,我重耳才不敢违背。”(《国语》)
当初选择狄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方便回国,现在机会来了,却断然放弃。可惜啊!
对于这次放弃,后世评判不一,有赞赏,也有批驳。
假如重耳这次回国即位,将是什么结果呢?至少不用四处流亡;能否战败楚国不一定;能否称霸诸侯不一定;晋国的未来将如何,也不一定;很多都无法确定。
当然,一切都是假设,历史不承认假设。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