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即位,主持公道,把晋国带入辉煌,这就是最大的孝,也是他应该负的责任。
然而,重耳没有趁机回国继位,却选择了放弃。担心邻国不满,担心大臣作乱,担心百姓不服,前怕狼后怕虎,都是借口。
最高点的座位只有一个,是宝座,也是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前车之鉴,被炸死的还少吗?比如齐国的公孙无知,郑国的郑昭公等。即使重耳后来风光回国,还差点被烧死。
如果他洁身自好,终老泉林,确实值得钦佩。然而,一切托辞,都是苍白的,不可信的。
那么,他现在担心的是什么呢?细想想,是自己的命与名。
明哲保身,人之常情。这导致流亡十九年后,还不得不谋划回国,甚至派人刺杀了侄儿姬圉。这难道是‘道义’吗?如果能放过侄儿姬圉,也让人赞赏胸怀宽广,然而没有。挥舞‘道义’的旗号,来做虚伪的事情,孔子评价他:谲而不正。意思就是,诡谲而不正派,暗中玩弄手段。
重耳的拒绝,彻底打乱了里克的计划。他原本以为,这份大礼,重耳不会拒绝,也没理由拒绝。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宝座,能否安邦定国,成败在此一举。
然而,他错了,完全错了。重耳手下人才济济,比他想象的精明。
一次不经意的误判,代价是致命的。
重耳拒绝回国即位,怎么办?这个结果太意外,让里克进退两难,众位大臣也面面相觑。没想到,造反成功了,却遇到新的难题。能否再次派人前去盛情邀请?能。
但是,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
因为,并非所有的大臣都心向重耳,有资格的继承人,也并非他一个。眼看情况出现变数,大臣吕甥及时站了出来,推荐了另一位公子——夷吾。
这位吕甥,绝对是个人才,夷吾的坚决支持者。他的封地有阴、吕和瑕三个地方,史书也称吕饴甥、瑕吕饴甥、阴饴甥,其实都是一个人。虽然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但关键时刻,却并非如荀息那样以死尽忠,若干年后就会知道。命中注定,他也是一位缺少忠贞的过客。
里克作为主导,杀死了奚齐、卓子,吕甥和郤称等人,作为配角,早早开始谋划,准备摘桃子。
他们与里克同朝为官,彼此站队并不相同,暗中派蒲城午去梁国通知夷吾,让他用厚礼贿赂秦国,请秦穆公帮助回国,并且表示,愿意在国内作为策应。
当时,跟随夷吾保驾护航的,是他的老师郤芮,据说是郤叔虎的后代,因封地在冀,也称冀芮。
夷吾接到吕甥的消息,非常兴奋,跟郤芮商议。郤芮说:“你努力吧!国家动乱,群臣无主,不能失掉这个好机会。你何不用晋国的所有财富,收买国外诸侯和国内大夫,回国即位后还可以设法聚敛。”
出谋就是贿赂,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卖国。老师不走正道,弟子岂能光明?
与此同时,在晋国内部,吕甥对众位大臣们说:“国君已经死了,我们不敢擅自立新君。时间拖得太久,只怕诸侯算计;迎立外面的公子,又怕大家意见不统一,产生新的动乱。我们何不请秦国帮助立新君呢?”
几句简单的话,分析了形势,扭转了话题。
你里克想立重耳,我吕甥还想立夷吾呢。重耳拒绝回国,国内总不能没有国君吧?而且齐桓公听说晋国内乱,已经派军队远远观望。如果再没有国君,国家该怎么办?
里克心烦意乱,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吕甥几句话,把他打懵了。从他当初被优施蛊惑,就可以看出,一者心志不坚,再者反应不敏。从政者大忌!
现在的形势,并不在他的预料之内,一时竟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反驳。有心再次派人请重耳回国,如果重耳再次拒绝,该怎么办?国君之位,总不能长期空缺吧?
自己杀了奚齐,杀了卓子,杀了骊姬,虽然是为国为民一片好心,但杀死君夫人,杀死两位国君,还杀死忠臣荀息,已经犯下滔天大罪。至少,两个孩子和荀息的死,都是冤屈。
重耳拒绝回归,如果让别的公子即位,能否追讨自己的罪责?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