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过往经验,尤其是华夏文明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的发展进程当中,华夏文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商鞅最终发现:奴隶制社会,问题在奴隶拥有无限的义务,却没有丝毫的权利。
而自宗周以来的封建文明初期,之所以会让人感觉农民,只是换了个名字的奴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在封建社会的义务,并没有比奴隶制社会的奴隶少多少。
与此同时,农民在封建社会所能拥有的权利,也没有比奴隶制社会下的奴隶多到哪里去。
土地拥有权?
有屁用!
说不定哪天,我就要被王连人带土地,敕封给某个贵族当食邑了!
这和过去,奴隶被主人赠送给另一个贵族,又有什么区别?
婚配权、繁衍权?
好吧,这个确实有那么一点点用。
但问题在于:我自己都是个写做农民,读作奴隶的苦命人
我繁衍子嗣生出来的,不还是你们这些贵族老爷的奴隶?
所以,在这个制度体系下,唯一支撑农民努力生活,而不是像奴隶那般,彻底沦为行尸走肉的,仅仅只是个不努力就会沦为奴隶的紧迫感。
为了加强这个紧迫感,统治者们甚至构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来迫使农民极力避免沦为奴隶。
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什么做了奴隶,到了地底下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等等诸多层面的价值灌输,就是为了让农民,积极地投入到生产活动当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就变成了稍微有点尊严的奴隶
至于残存的奴隶阶级,则成了贵族杀鸡儆猴,告诫农民的那个鸡。
看看!
不努力生活,沦为奴隶,这就是你的下场!
从某种角度来看,华夏封建社会的奴隶制残余,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需求而存在着。
统治者需要通过奴隶的存在,来时刻告诫农民:沉沦,是怎样一个可怕的下场。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商鞅注意到:人类最基本的人性,使得每一个人,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并非无穷尽的欲望,而只是最简单的:更好一点的生活的向往。
比如奴隶,你给他一个成为农民的机会,他能在战场挥舞着锄头、木矛,和甲胄齐备的敌军贵族拼命!
一个农民,但凡给他点吃饱饭、穿暖衣的可能性,他就敢打敌国君主的主意!
而且这并不需要你做出所有奴隶都成为农民所有农民都成为贵族的承诺,或将其付诸行动。
仅仅只需要留一个口子,让奴隶、农民,能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机会达成阶级提升,就足以调动整个群体的积极性。
奴隶们不会说:一百个奴隶里只有干活最勤奋的那个才能成为农民,机会太小了,我不干
而是会说:只要我够努力,那一个名额一定是我的!
农民们不会说:俺们一百个老农去,才能杀死敌人一个贵族,这得死多少人啊?
而是会说:那个贵族人头一定是我的!
军功一定是我的,出人头地的也一定是我!
于是,商鞅在秦变法二十年,曾经的穷秦、弱秦,在只占据春秋战国二十分之一的时间里,便彻底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潜力!
曾经私斗成风,却又闻战而愁的秦人,成了令整个关东闻风丧胆的虎狼秦军!
曾经浑浑噩噩,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响屁的秦农,都成了锐意进取,时刻准备杀敌立功,阶级跃升的激进分子。
到了这个时候,华夏文明才终于意识到:封建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是有区别的。
农民需要的,不止是不努力就要沦为奴隶的惩罚,同时也有努力就能成为贵族的奖励。
自此,奖罚分明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并称为华夏文明统治机器最核心的一块零部件。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