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有,除了锅炉舱、轮机舱与机库等没办法缩小的大型舱室,其他所有水密舱的尺寸都受到严格控制。也正是受此影响,总共设置了二十四座油库、十三座弹药库与五座危险物品仓库,还全在水线以下,均有完善的消防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确保储存在里面的燃油与弹药等物品的安全。
后来被舰船设计师奉为圣典的“一半与三分之一”定律,就是在此诞生的。
简单的说,战舰任何一舷有一半舱室进水,以及水线以下有三分之一舱室进水,都必须保证不沉。
这种走极端的设计,赋予了两艘航母极为顽强的生命力。
根据战后统计,“帝都”号与“陪京”号,被各国分别“击沉”了七次与六次。实际结果是,两航母多次遭受重创,多次被敌人当成已经战沉,可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在修复之后重返战场。
为此,纽兰联邦的情报机构还一度认为帝国海军建造了十几艘“帝都”级。
“帝都”级也以“打不死的小强”而声名远扬。
只是,走极端的设计方法肯定有很多问题。
比如,航空作战能力不但没比“龙江”级提高,反而因为飞行甲板缩短十多米,而有明显的降低。在大战前期,特别是渡过开战初期的紧张时期后,两艘“帝都”级都把舰载机的数量控制在七十架作用,尽量不在飞行甲板上停放,提高飞行甲板的运作效率,更有效的发挥舰载机的战斗力。
还有,其糟糕的稳定性,导致很难像“龙江”级那样通过安装外飘甲板来增加高射炮的跑位。在整个战争期间,两艘“帝都”级的高射火力都略显不足,而且好几次被炸伤都与之有关。
如果能增加一万吨,哪怕是几千吨排水量,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正是如此,两艘“帝都”级下水舾装期间,帝国海军很爽快的取消了后继订单,责成南江舰船设计院跟刺州舰船设计院合作,在另外三家大型设计院的协助之下,开发下一代舰队航母。
这次,帝国海军不对吨位做限制。
限制的是造价。
简单的说,在“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作废后,吨位就不再是设计战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了。
只是,随大战逼近,必须控制战舰的建造成本,也就是造价。
必须承认,“帝都”级不算完美,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受损不沉”的设计理念对航母、乃至对所有的战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怕几十年之后,各国舰船设计师依然将该设计理念当成金科玉律。
客观的说,“帝都”级并不算差。
跟同一时代的航母,比如狭夷海军的“苍隆”级,纽兰海军的“约城”级,这样的条约航母比较,“帝都”级不但不差,还有很多醒目的亮点。更何况,“帝都”级是唯一没有在大战中被击沉的条约航母。仅此一点就能够证明,“帝都”级在设计上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
此外,做为新锐的舰队航母,在大战初期,特别是在“岭河”号战沉,“横江”号遭到重创之后,“帝都”号与“陪京”号撑起了帝国海军半边天,陪伴帝国海军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两艘航母,绝对是帝国海军在大战中的功勋舰!
帝国争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