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崔氏,就要聊到他的先祖。
先秦时期,崔姓有人曾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
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
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
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
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这个数字是多么的可怕,崔氏的能量也可见一斑。
不止是崔氏,太原王家家主王珪,亦是官拜谏议大夫之职,卢家家主卢彦卿位石门令,东宫学士……
不说别的,五姓七望,这几个望族是绝对不会同意李二如此意气用事的。
未过几日,崔民干风尘仆仆的归来,以崔民干为首的五姓七望家主都相聚于崔府,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道贞兄,我等几家可是为你马首是瞻,陛下此次改制科举,摆明了是要针对崔氏呐!”
崔民干,字道贞,为讳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又称崔干。
崔民干毕竟也是官场混了多年的老油子了,哪还能被他这小小的激将法所激,斜睨了卢彦卿一眼,说道:
“彦卿,此言差矣,我们五姓七望同气连枝,荣辱与共,我们崔氏受损,你们范阳卢氏又会好到哪去?”
“崔世叔教训的是,这次陛下似乎下了大决心,正是想要削弱我们这些士族门阀的实力。”
说话的王敬直,乃王家家主王珪之子,因为其父王珪已五十六岁高龄,近日偶染风寒,便派了王敬直前来商讨。
王敬直平日里也是极为傲气之人,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是南城县男,在同龄人中已属于佼佼者,甚至唐太宗将第三女南平公主于贞观十一年下嫁于王敬直。
出身五姓七望,又有爵位加身,王敬直怎能不傲气?
但这一切,都随着一个名叫秦风的男人而改变。
秦风虽然出身不好,是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到却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有个奇人道士师父,马蹄铁、制冰、制盐等手段层出不穷,尚未弱冠就已经成为了蓝田伯。
而且,听他的父亲谏议大夫王珪所说,李二陛下对秦风甚是看中,尤其这次令他作科举考试主考官,这可是天大的荣誉。
就算他是谏议大夫的儿子,也得乖乖按照科举制度来,这主考官主持一次科举便是一份功绩,那些个榜有名之人还会成为他的门生。
王敬直越想越气,出身低贱的秦风,凭什么事事都比他强?
崔民干和卢彦卿互相看了一下,都从对方的脸看出了老狐狸般的笑容。
崔民干亲切的问道:“是极,那么敬直贤侄有何妙计?”
看着两位家主都期待的看着自己,王敬直心里很受用,但他知道他在这二位面前还是要露出低姿态的。
“崔世叔谬赞了,妙计不敢当,不过陛下不是要令秦风做科举主考官吗,那我们五姓七望派出几个代表,对他进行考校。”
见两位家主都在认真倾听,王敬直心里更是得意,接着说道:“若是他胜了,我们自不会多说,若是输了,那陛下又凭什么堵住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
崔民干听后,大加赞赏道:“敬直贤侄小小年纪,便能想出如此妙计,果然英雄出少年,日后成就必不在我等之下!”
王敬直还是第一次被这样级别的人夸赞,别提心里多美了,平日里他的父亲王珪对她甚是严厉,极少夸赞。
这次要不是王珪染了风寒,加王敬直不断请求,恐怕也轮不到他来商讨。
“敬直贤侄,我与崔兄一把年纪,对一个未弱冠之人考校,恐怕有失、身份,贻人口实,不如我们派出些年轻一辈,由你带领他们一同考校,你看如何?”
卢彦卿这番话,先是将他和崔民干年事、身份地位摆在面前,不方便出面,让王敬直带队考校,完全是合情合理。
大唐慎重型发明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