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让习惯了举荐制度的士族门阀失去其高高在的优越感,无法堂而皇之的提拔重用自己人。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些占据着要职肥缺的朝中要员,哪个不是处心积虑的想要将位子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但有了科举考试,原本轻而易举的事变得困难重重,甚至遇不争气的儿子,连官都没得做,这怎能让他呢所接受。
不过,虽说科举制度之后难度增加了,但各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他们依旧可以买通阅卷之人,将他们的后代给予高分。
再加那些名师多出自世家门阀,他们的学生也遍及天下,自然会卖他们几分面子,士族依旧能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随着这些年的科举考试的进行,人们都发现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也是一份肥差,所有及第的考生都算做他的门生,假以时日,这些人也能在朝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大唐慎重型发明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