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卫风,意为淇水曲处,绿竹美盛。谦谦的君子在这里努力苦读,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像切磋琢磨骨角玉石一样。”里监门完了,下拜谢道,“谢君勉励!……,人以微蔑斗筲之身,能得良师,幸甚至哉!必从君言,如此君子,如切如磋。”
荀贞笑道:“我以美言赠你,你不可没有回报,以何报之?”
“君下车伊始,先拜三老,其德也高,人无以为报,愿君能早日鹤鸣於九皋,声闻於。”“鹤鸣於九皋,声闻於”也是出自诗经,本意是形容乡野贤士的。里监门用在此处,明显是善祷善颂,祝愿荀贞能早日名扬下,升迁府台。
荀贞哈哈一笑,点零他,道:“你这是在祝福我?还是在告诉我,你的老师是乡野大贤?好一个一语双关。……,你叫什么名字?”
“人时桑”
“时尚?”荀贞嘿然,心道,“这名字起得好。”笑道,“你头前带路,引我去拜访汝师。”随在里监门后,入了里门,往里中走,他暗自想道:“一个门生就有慈学识,那么那十弟子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宣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三老和祭祀。
祭祀本就和宗族有关,战国时“西门豹治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
三老不是祭祀的主持,但是却能因祭祀而征收赋税。不过在两汉,这个情况有了变化。从西汉开始,一再限制三老的权力,虽依然尊崇之,但实际上却将其单纯地定位在了“教化”的角色上,再无任何实权。不过,仍保留了其参与祭祀的地位。
2,孝弟、力田。
此两职之设始自高后,“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到文帝时,改为在地方按照户口设置,使其走下了庙堂,深入了民间,更好地将教化工作落实到帝国的每一寸疆土。
三国之最风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