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审问,她自知案情重大,如不查出真相,死罪难逃。
她最感到痛心的,是自己受洛阳县令宁宏的威胁与引诱,诬陷了平生最敬爱的人杨武。
为了保全杨武,她终于舍死忘生,在大堂上揭破了刘县令的阴谋诡计。
她说:以前所招的口供,是刘大老爷叫妇人一口咬定杨武,便可免我死罪。
现在妇人自知无生理,何苦害人以结来世冤仇,是以翻供。
毕秀姑的翻供,引起极大的震动。
这不仅对查清案情有利,而且是对官官相护的官场黑幕的一次大揭露。
当时洛阳的街头巷尾都知道了这件事,这件事让别的官吏不失时机地传遍了整个三川郡,引起了全郡上下极大的关注,长安的丞相府也知道了了这个事情。
可是顸的官场真是麻木不仁,无可救药。
长安令杨昌与最后钦派审理此案的学政胡瑞澜仍然坚持维持原判。
当地灌夫专为此事奔走相告,“警告”胡钦差即胡瑞澜勿徇私情,应该把此案真相全部揭露。
胡瑞澜因为自己的岳丈与此案颇有牵连,所以全力加以掩盖,一保到底,对百姓的警告,丞相府的关注,一概置之不理。
洛阳地方官的官官相护,徇情枉法,不仅激怒了三川郡上下的正直人士,也激怒了丞相府的官员。
在地方父老与舆论的支持之下,杨淑英与杨武之妻杨詹氏千里迢迢,再度“告御状”。
丞相府接见了她们,并根据此案的真情写出奏章请旨定夺。
当时的丞相公孙弘忌惮于洛阳县令宁宏他爹乳虎宁成的势力,将此事告知了太子刘据,太子刘据决定下诏给杨昌,要他把全部人犯、证人统统解来长安,由御史台重新审理。
由于官场办事拖拉,诏旨虽下,到一年后全部人犯、证人才解到北京,由丞相中丞李刚毅进行预审。
当时有个传闻,说是御史台官员为了摸清此案真情,故意安排毕秀姑与杨武于深夜里在刑部大牢中见面。
两人相见,恍如隔世。
他们互相爱慕已久,如果不是洛阳县令宁宏从中胡搅一番,他们原有走到一起的可能。
后来遭此横祸,双双被捕,受尽酷刑。
杨武十分坚定,不管几拷几问绝不诬服。
秀姑虽然在宁县令的引诱之下,一度顺从,供出了杨武是“奸夫”,但是不久就深深自责,在大堂上翻供,还杨武一个清白。
两人之间虽然相爱已深,却从来没有非礼的行为。
这时候他们生死未卜,如果仍判死刑,则毕命只在朝夕之间。
此生虽然不能相聚,却能做到同年同月同日死,相爱相聚,只待来生。这次相会,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尽量倾诉衷情。
刑部官员在窃听时能够尽知本案真相,毕、杨两人也得到一次难得的机会,纠正自己的供词,以后在刑部大堂上的供词,当然完全一致,给庭审带来很大的方便。
要问这次“狱中相会”一事是真是假,百姓猜测:有此可能。
作为审案时的一种策略,办案人员可以作此决定。
刑部在庭审之前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对葛品莲开棺验尸,看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毒死的。
验尸的结果,葛品莲是病死的,并不是被砒霜毒死的。
一切“谋害亲夫”、“买砒霜下毒”的说法,一扫而空。
刘锡彤炮制冤案与官官相护的内幕,一起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人心大快。
御史台桑春荣承诏书得到丞相府的批准判决,主要内容如下:毕秀姑、杨武两人无罪释放。
长安令杨昌、学政胡瑞澜溺职褫革主犯刘锡彤发配朔方充军主犯洛阳县令宁宏已死免议三川郡郡守、各地县令,以及县吏、差役等人因行贿受贿、徇情卖法被判罪者多达一百余人。
在公文层层下达之时,有人为惧牢狱之苦,先已畏罪自杀。
汉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