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兰来自镇原,她扎着两个麻花辫子,脸上的两个大红脸蛋格外的醒目。
马小琳来自宁县,皮肤稍微能白一点,看上去好像是城里的姑娘。
那个年代的同学都比较害羞,尤其是男女之间,根本不说话。
当三个女孩,坐在一起之后,
她们才彼此,打开了话匣子。
胡青兰告诉赵秋燕,她之所以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将来当一名石油工人,就是因为他们家门口,不远处有一个井架,好多石油工人在那里工作,
她觉得石油工人很了不起,能够将原油从1000多米深的地下给开采出来,
所以,她也想当一名石油工人,便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
而马小琳,则因为姨父告诉她,国家现在特别缺少石油技术人才,
于是,她便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准备将来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为祖国献石油,报效祖国。
只见,当赵秋燕听了马小琳和胡青兰的话之后,
她不由自主的,有点内疚,
因为,相比马小琳和胡青兰,那种奉献精神来讲,
赵秋燕之所以要报考长庆石油学校,只是为了走出农村而已。
正在这个时候,长庆石油学校的校长,从门口走了进来,
他在欢迎这一批新生的同时,也告诉大家石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一千多年前,《汉书·地理志》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
九百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
“鄜、延境内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石油”一词由此而来。
二十世纪初,美国人先后两次,前来勘探和开采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次次铩羽而归。
世界不再相信,这里有足够的石油,
可是,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期待,仍然坚定而执着。
1944年,石油地质学家,孙建初一语惊世,认为陕甘宁盆地里“极有产油之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不断把目光,投向这里,
他撰文指出:
“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意义上的石油人,来到了这里,数次开展石油地质普查,与区域综合勘探,
但是,都没有发现工业性油流。
上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和***主席提出,“三线”建设大战略,
中国人将目光,再一次聚焦西部的石油。
从此,“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心声,久久激荡鄂尔多斯盆地,
亿万年沉睡的油气宝藏,逐渐被唤醒。
甘肃庆阳,陇东一带,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发祥地,是长庆油田的起点。
长庆油田的崛起之路,就起始于这里的一座,名叫长庆桥的小镇,
长庆之名,也由此得来。
1970年9月26日,地处庆城大油田,核心地区的庆1井放喷,
当日,产油36.3吨。
长庆,出油了!
长庆油田开发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藏属于世界级难题,
其含油气层位岩石的致密程度,被称为滴水不进的“磨刀石”。
长庆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
但是,长庆人本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拉开了规模空前的石油会战。
“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怎么办?
攻坚啃硬,搞压裂!
钻井、井下、采油、油建、筑路“五路会战”吹响号角,马岭油田、红井子油田、长输管道“三大战役”奏响战歌……
一大批长庆人,投身火热的会战大场面,
一次次,向地层发起挑战。
长庆钻井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