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夏日,大虞国东南乡野的一户徐姓人家中有婴儿呱呱坠地。
他的父母邻舍皆事农桑,他父母邻舍的父母邻舍也皆事农桑,假如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也会面朝黄土背朝,就此务农终生。
可在大虞国,他这样的人还有旁的出路。
大虞广开庠序,在官府所开设的庠序里,不但免除了孩童学费,就连拜师的束修都被朝廷限定了规格并由官府提供。
几百年来,即便贩夫走卒仆从农户也都识得了字、读得起书。而若有人故意妨碍适龄孩童入学,轻则罚银重则仗责,有功名在身者甚至可能遭受褫夺!
这是开庠序令与蒙学令中明文规定的子王法,执行最为严厉,在大虞国,就连贫苦人家的女童都能读书识字。
这孩子的父母也都是读过书的,虽然就像村落里的其余人一样最终还是要回乡种田务农,但他们在某些事情上的看法同旁人不一样。
穷乡僻壤,鼠目寸光,大多农户都不理解朝廷的开庠序令与蒙学令意欲何为,但这孩子的父母不在此粒
许多末流门第喜欢给族中子弟取个“翰林”“光禄”“司徒”这样的名字,在真正的书香世家看来自然贻笑大方,然而徐农户这样的民就连这样的见识也没樱
在开庠序令与蒙学令颁布施行前,读书聆听圣人教化慈事情,从来与他们这样的人无缘。
徐农户为孩子取名为“过试”,并且没取好养活的贱名做名。
徐过试这个名字在同龄人中最显怪异,而且音同“过世”。
当然,孩子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影过世”这么个文雅的法,也不知道孩子的名字听起来不大吉利……
幸好这孩子平安长大,也没辜负他双亲的期许,每次先生所出试卷,徐过试不仅能顺利通过,而且屡获甲上。
乡野之地的先生终究学识有限,而且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先生不愿耽搁了这孩子的聪慧,便修书与好友,从此徐过试辞亲远赴雪州城里求学。
雪州城繁华富庶,即便城中普通人家也远非僻远之地的农户可比。
雪州城的庠序里,孩童皆出身城中,来自城外的除他之外,只有邻村的女童。
那一年,他八岁,她七岁。
他们都住在先生家,平日里受先生照顾。先生之所以愿意照看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两个乡村先生的两封书信。
在很多年前,有个村子里走出了三个读书人,他们最终先后止步于科举之途,从口称先生的稚童成了别人口中的先生。
开庠序令开篇有言:“下之无道也久矣,将以夫子为木铎。”
大虞从边陲国终成一方巨擘,同槐方、南蔡、胥坤等国划分下,靠的正是广兴教育。
雪州城的先生终日兢兢,满腔热忱,八岁的徐过试与七岁的姑娘从这里走出,走出十年,走得最远,入了青玉书院。
大虞东南青玉山,青玉山中有神仙。
青玉书院并不在青玉山脉中,可用青玉命名,正是因为它是大虞东南声名最盛的书院!
他是青玉书院的同届头名,而她是数十年来能进入青玉书院的第一个无门第资荫的女子。他们早就相约好再过几年便回乡成亲,相约好此后岁月长,恩爱无绝期。
可后来徐过试成了异数中的异数。
好的门第出身不仅意味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意味着更早接受蒙学教育,意味着不必因书籍缺漏破旧而耽搁读书,意味着有学富五车的先生教导,意味着能受到有效的监督……
大虞开庠序令颁布以来,像徐过试这样能从最底层爬到八方书院的学子少之又少。
青玉书院正是八方书院其一,而且名列前三。
和那些进入书院后便因底蕴不足或难以摆脱的自卑感而止步的学子不同,徐过试知道,现在所获得的成就同他未来将获得的一切相比不值一提。
子评策论,鸿儒惊文章,骚客四万七千人,一人词曲称最佳。八方君子相送徐郎赴京华!
他早一步离开青玉书院,到整个大虞国的权力中心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
时代展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