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咧,过节咧,俺的鞭炮没说的,个个嘎嘎响”
“从NJ到BJ,买鞭炮听响声,如果你卖鞭炮不响,不如买画贴墙上……”
“南来的,北往的,都是来俺这听响的……”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看谁的鞭炮更响……”
……
吆喝声过后,接下来就是燃放鞭炮。
谁的摊位燃放的鞭炮多鞭炮响声大,人们就往谁的摊位前聚集,谁的摊位就会卖得多。
所以有些摊位为了吸引顾客多卖鞭炮,都比着劲燃放。
鞭炮摊前总是围着一些小孩子孩子,由大人陪着来买花炮。
卖鞭炮人的小贩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挂在长长的竹竿上挑起来,在半空中来回摇晃着燃放。
爆竹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闪光冲天,爆竹皮满地,整条街上都弥漫着刺鼻的浓浓火药味,顿时大人们蜂拥而至前来选购鞭炮。
看热闹的小孩子们则疯抢燃放爆竹时炮捻燃烧到半截熄了火的哑炮。
有的小男孩为了多抢哑炮,不顾危险,爆竹还没有燃放完就去抢,有的甚至炸伤手、烧着头发、崩坏棉衣……
鞭炮销量大的还有“小鞭儿”,单个儿细小,几十个成百头编在一起,四五米长,一点着信捻儿,响声连成一片,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像发射机关枪一样。
伴随清脆的响声,燃烧时的火光,孩子们围着拍手跳啊,叫啊,那叫一个高兴。
还有一种男孩子喜欢的爆竹叫“炮打灯”,形体短粗,点燃信捻儿,“嘭”的一声炸响,一道火光冲天,在高空中绽放出红绿黄色的灯火。
就这样,不知不觉已过了中午,集市上的人们渐渐散去,“炮仗”市场的商贩们也要收摊了。
小孩子们摸着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哑炮——“战利品”,个个高高兴兴,心满意足。
由于没钱买吃的,大多都是饿着肚子回家了。
农村里赶大集,是物质匮乏年代催生出来的一种自由商品贸易形式。
一个公社,方圆十多里一个集,除了专业的各式小商小贩,还有一些农户,把自己家多余的商品,拿到大集上去卖,赚点零钱,维持日常开支花销,像自己家养的鸡,剩下的鸡蛋,要出栏的牲口还有小猪崽儿,院子里种的青菜,地里种的五谷杂粮等等……
要想出门赶集,对于居住在县城和广大农村里的人来说,就是靠徒步,农村话叫做“起旱”。
这年月,连公社干部们下乡,都靠徒步,条件好的才能骑辆自行车。学生上学,靠徒步;走亲访友,靠徒步;迁徙搬家,更是依靠徒步。
所以,这时候的人都是特别能走路,一天走上几十里不在话下。
尽管刘家庄地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然而,除了偶尔穿梭其间的城市居民,鲜有乡村百姓甘愿掏出那几毛钱的车资,选择搭乘公交前往市集。
他们大多秉持着质朴的传统,脚踏黄土,肩扛希望,徒步踏上赶往刘家庄。
为了来刘家庄赶大集,有人也不辞辛劳,徒步穿越十几里蜿蜒曲折的山路,翻山越岭,只为那一份热闹与期待。
更有甚者,因路途遥远,不得不提前在亲朋好友家借宿一晚,只为次日能更早地融入那片欢声笑语之中。
每当赶集这天,在菜场、供销社、百货商店、粮店都是人们在排长队抢购东西。
虽然排队累,在拥挤的人群中抢购东西辛苦,但是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食物,获得普通日子没有的享受,也是非常幸福。
刘家庄集市的今日之盛况,实非偶然,其背后另有深因。关键在于刘家庄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庞大的生产体系。
此地汇聚了逾两百余家工厂企业,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这片土地的经济天空。
这些企业不仅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更涉足机械工程等高端领域,产品门类繁多,技术精湛。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