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
每逢赶集,无疑是老百姓们最为期盼的盛事。即便是在熙熙攘攘中穿梭了大半天,空手而归,那份由内而外的愉悦与轻松,依旧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幸福的事儿,就是跟着大人去赶大集。
孩子们早早就起床,像“跟屁虫”一样跟着大人,寸步不离,唯恐稍不留神,大人把孩子给落下一样。
小孩子们一路上东张西望,四处环顾,什么都是新奇的事。
其实,最期盼着能快点到集上,可以吃上那刚出锅的香油大果子和热腾腾的大包子。
逛集市的一大享受,莫过于那琳琅满目的美食与热气腾腾的早餐摊,香气四溢,引人垂涎。
像什么艾窝窝、羊肉汤、烤肉串、核桃、切糕、凉糕、花糕、豆面糕、烫面炸糕、面茶、炒肝、灌肠、酥合子、糖葫芦等这里有几十个种类。
在集市西侧出口不远处,约莫五十米开外,一位身着浅蓝衣裳,头戴洁白高帽,腰间系着洁白围裙的女子,正忙碌于她的摊位上,娴熟地炸制着“油炸糕”与“麻团”,金黄色的外皮在热油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正是刘之野心心念念的早餐之选。
他脖子上坐着活泼可爱的大闺女小贤,父女都是吃货,见状便满心欢喜地,直奔那香气扑鼻的摊位而去。
刘之野凑到近前,问:“麻团”、“油炸糕”各多少钱一个?”女摊贩一边给一男士用木头夹子夹“油炸糕”,一边回答说:“每种油炸食品都是两分一个。”
交钱买了“麻团”和“油炸糕”各十个。用油纸包着,父女俩就这么背着脸站在旁边的摊位旁,你一个我一个的吃起了“油炸糕”和“麻团”。
“油炸糕”,非常热乎、分别是豆沙馅、枣泥馅,香甜可口。
“闺女,你悠着点吃,别落我头上去……”
“嗯嗯……还吃……知道啦!”
吃完这个,他们俩又直奔羊汤铺子而去。
沿途再买上几个烧饼、驴打滚,然后喝上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溜溜缝儿,这就更完美了。
当然,在刘家庄赶集除了各种美食还有大量的民间艺人在这里赶场卖艺,进行着戏法、杂耍、皮影戏以及拉洋片的表演,将原本以商贸为主的赶大集变成了一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游艺盛会。
这里还有各种各样好玩的儿童玩具,像风车,空竹、灯笼……还有“琉璃喇叭,噗噗噔儿……”
这是,在老京城庙会、赶集上出售的一种儿童应时玩具。
此玩具由玻璃制成,“琉璃喇叭”貌似老京城磨剪子磨刀小贩用的铜号,“噗噗噔儿”像个葫芦,用嘴吹,呼吸时可以发出噗噗的声音,颜色为紫茄皮色。
因为售价便宜,又可以发出声音,几个小孩同时吹又好玩又热闹,所以很受欢迎,凡是去庙会、赶集、逛厂甸的都要买上几个。
“噗噗噔儿”早在明代就有了。“琉璃喇叭,噗噗噔儿”因为是用极薄的玻璃制成的,经过人的嘴呼吸而发声,如果用力过大,底部就会破碎扎破手指,有时还会将碎玻璃片吸入咽喉,非常危险,因此逐渐被淘汰。
吹得声音悠扬,真现有升平的景象。汽珠儿飞扬高声,大有青云得路之意。
但此时集市上最受欢迎的,却是各式各样的鞭炮。
“新年来到,瓜果祭灶,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集市上卖鞭炮的小贩特别多,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足足有多半条街长。
这时候生活条件差,鞭炮头数也少,一挂小鞭19头(个)、25头,超过50头的就算长鞭了,不过也有几百头,甚至上千头的,燃放时能响半天。
卖鞭炮的小贩站在桌子上,旁边摆放着用旧报纸旧画报制作的五颜六色的鞭炮,边吆喝边卖鞭炮,吆喝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五花八门。
有的悦耳动听,有的甚至“爆粗口”。这边刚吆喝完,那边又吆喝声起。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