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赵常有这份香火情,自然是因为,他老父亲赵二郎与这位延墨祭酒大人有旧。
赵仲、延墨,苟伍儿是异姓兄弟,延墨便是五名俗世奇人之中排行第三的“玉面”书生。
赵常记得,自己老父亲曾这样夸奖过延墨这个三弟:“天下文才若有十斗,那么延推之一人便得独占十二斗,天下人还倒欠这货两斗。”
管中窥豹,延推之的文才,由此可见一斑。
只是赵常并不知晓,一开始这位在他眼中不苟言笑的祭酒大人,的确只是个喜欢在秦楼楚馆里被翻红浪的浮浪子。
可延墨却有一项本事,凭着替人捉刀代笔写诗词、填曲牌,不仅引得美娇娘们青眼有加,就是那贪财的鸨母也希望延生能够常来常住——还是不要钱的那种——只求可以给自家姑娘量身定制些诗词曲子,以期在欢场扬名。
须知道,美娇娘们要成为当红的头牌,实现“一曲红俏不知数”这样的行业目标,那也得先有拿得出手的曲子才行!
寻常读书人若做此道,总得劳心费力反复推敲文字用典和词牌曲调:鼓捣个把时辰不算慢,盘桓个三五日也不算多。
可是,年轻时的延推之不同,他就跟笔杆子成精了似的。一斛酒入口,提笔就能挥就出一篇佳作。下笔千言,文不加点。而且,他写出来的文章从来都不需要润色,直接拿来便可堪大用。
那时的延墨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每日红袖添香的生活,日日要么流连顺京各大秦楼楚馆,要么就是去梨园听曲、去茶馆听人说书。
兴致到了,他便会挥毫泼墨,作个诗,填首词,亦或是写个一本道的小折子。
而且,每每有作品发布,不日就会传遍顺京。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黔首黎庶,只要在顺京城里过活的,泰半听过这延推之的佳作,可谓是脍炙人口。
不过,也有人曾经劝过他,认为他既然心中有锦绣为何不去走科举仕途,为自己挣个一官半职的前程。可对于这些劝说,延推之却不屑一顾,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而立之年,某一日,延墨一反常态地没有去流连花丛而是重新拿起了书本,开始治学读书。人们都以为这位是浪子回头了,准备为自己谋个前程。
可延墨当年便考了个进士出身不假,之后却出乎众人意料地拒绝当官,而是以待诏翰林的身份进了四门学,当起了授课的博士。
这一当就是十数载,这一当就从授课的博士,一直当到了四门学的祭酒。
至此,顺京人的谈资中少了个风度翩翩的玉面书生,四门学中倒是多了个古板严肃的先生。
只是,延墨确实是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前花丛游历如是,之后教书育人亦如是。
本来,以赵二郎的家资供赵常上国子监也不难,无非就是每年多花两三贯前的束脩而已。但既然延老三在四门学担任祭酒,赵二郎自然而然也就把儿子托付给了他这位假父。
然而,令赵常比较感到意外的是,这位自己小时候觉得颇为风趣幽默的三叔,现在真变成了一位严厉师长。进了四门学,延墨非但没有给赵常什么特殊照顾,反而要求相对其它同学更为严苛。
一开始,赵常甚至动不动就得被打手板,得亏他体质异常回家之后就看不出来了,否则以崔氏护儿子的性格少不得打上延墨家门。
当然,这位性格大变的干爹,教书育人的确有两把刷子。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不说。在赵常打算以算学作为进身之阶之后,这位更是延请了一批大家,在四门学开设算学十书的课程。可以说,赵常未曾及冠便考取了算学举人,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有着穿越者的优势;另一方面,延墨的悉心培养也是功不可没。
开局:从关系户到修仙界萌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