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擦了擦额头的汗。
其实若不是万不得已,他才不愿意说辛弃疾的事儿呢。
免得得罪一众朝臣。
但是他这个哥哥......(?^?)
让他再说下去,得罪的是辛弃疾啊!
得罪朝臣他苏丞相还能周旋周旋。
得罪辛弃疾?
人家说打死你,就打死你!
就算去借包大人的展昭来当护卫守着苏轼估摸着都没用。
金人五万大军都拦不住他!
于是苏辙就言简意赅的说了情况。
当年辛弃疾身负义军重任,孤身闯过金国边关前来联系大宋朝廷。
朝廷得知有一支心向大宋的二十万大军在金国欲归服很是高兴。
就命他带着封官的圣旨回去。
哪知他离开后义军里有一少林弟子名义端、伙同义军一部将领张安国叛变,杀死了义军首领偷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印信投靠金国
老大都没了,群龙无首,还有各种盖着义军大印的消极的书函递往义军各部。
义军各部就此散了伙。
回到金国的辛弃疾也懵了。
这样一来他无法和大宋朝廷交代。
怒不可遏间,便点了五十亲卫,杀进五万金军大营中生擒了此二人。
宰了义端和尚祭奠义军首领。
又带着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军的边境封锁回了大宋朝廷。
朝廷处决了这叛徒后,先皇给了辛弃疾一个江阴通判的小官当。
后来先皇驾崩,赵祯年幼、刘太后主政。
早年她不甚熟悉政务,以至于宋境多有盗匪和农民起义。
而大宋朝廷内全是文官,不善武斗、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抓瞎。
辛弃疾在大宋任职后,写下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文坛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
但实际运作、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感兴趣。
先后把他派到十几个地方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在他多年的努力下,大宋的内部也确实安稳了许多。
赵祯听到这,一拍龙椅:“可恶!辛弃疾既有大才与如此多的功绩、为何一直在地方任职,甚至官不过四品!”
“你们这些人莫非嫉妒贤能!”
众臣擦了擦汗:“这......这个么......”
好一会儿没人说话
苏辙感觉到身后的苏轼“跃跃欲试”
心想:“罢了,还是我来说吧、让兄长说.........没准明年今天就要给他坟了。”
言简意赅介绍了一下,大概就是辛弃疾这人非常傲气、看不起“没本事”的官员。
这个“本事”呢是以他自己的能力作为参考的。
比文的
他在宋朝和苏轼并称“苏辛”。
有很多首能名传千古的诗词。
之所以他敬重苏轼,就是因为他觉得苏轼文采比他好。
比武的
大宋所有校尉以军职的武将绑在一起都不够他一个人打的。
比政绩
王安石为了变法,在地方曾经花费三年功夫都没能解决掉“茶商匪军”,从而推行新法。
辛弃疾三个月就解决了,而且从此以后那地方别说匪军了,山贼都没出现过。
所以整个大宋朝廷能被辛弃疾看得的官员真没几个。
加他嘴又毒。
比如说有个曾经和他关系不错,年纪比较大的老臣纳了一房豆蔻年华的小妾。
大婚当天,辛弃疾赋诗一首“一树梨花压海棠”嘲讽人家老牛吃嫩草。
要不是打不过他,人家当场就要和他拼命。
加在大宋这地方,很看重师承。
武侠:还没无敌就被金榜曝光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