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给钟书问住了,这货还想见王羲之那。
你想见我还想见呢,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书圣,但人家搁后边的朝代呢,就连琅琊王氏现在有没有冒头还两说呢。
于是他就瞎编道:“王羲之乃我之好友,琅琊人也,路途有千里之遥,要见恐怕不易也。”
说着,钟书忽然想起来,似乎可以借着这个由头,顺着往下问:“其寄书于我,说来惭愧,我却不知如何回复,还请元常兄教我。”
钟繇当即就觉得有些奇怪,按理来说字写得不错的人,学识一般也会高于常人,没道理不会写信,不过转念一想——
哦!原来是这位钟书兄弟想要与我互相切磋一下书法。
“还请文卿借我笔墨一用。”
钟书心说着这钟元常倒是好说话之人,便取来了笔墨绢帛给了钟繇,钟繇也没含糊,磨好了墨,提起笔蘸饱了墨水,刷刷就往绢帛上写。
不消多时,绢帛上写满了字。
“绢帛虽携带方便,然字迹却会晕染,就书写而言,不如牍版远甚。”钟繇吐槽了一句,然后把绢帛反过来推到钟书面前。
从右往左,起头一列——中平四年冬月,繇白:但闻君之姓名,不得遽会,实属憾事……
然后内容大意就是,我听说过你的名字,但是因为路途遥远,不能马上与你相见,实在是一大遗憾呐,你的墨宝我看了,行笔流畅,气势雄健,当为上佳之作云云一顿吹捧,如果我有时间定要往琅琊一行,向你王羲之切磋学习一二。
落款——颍川钟繇元常白。
整篇书信看完,理解起来倒也没什么难度。
而且格式上和《快雪时晴帖》几乎一致,嗯……看来《帖》作为书信,格式还是可以的,只是短了些。
从书法层面上来讲,还真不差,甚至说非常好,堪比钟书之前临摹过的名家字迹。
等下,钟繇?
好眼熟,再看一眼,这不钟繇嘛。这会儿钟书才知道之前自己为啥觉得元常这俩字耳熟了,敢情是钟繇的表字啊。
想不起来,实在是此君在三国演义里着墨不多,钟书就记着此君出镇关中,嗯……还有就是老当益壮,七老八十了还能下崽,那崽儿叫钟会,然后就没了。
得——
又是曹老板的手下。
钟书光走大街上,就能看到几个曹老板的人,还有一个是驻马店老袁家的。
“此书如何?还望文卿能点评在下一二。”
钟繇把绢帛推过去后,就见钟书绷着眉头,不说话搁那一个劲儿猛瞅,不由得有些心急。在他看来,钟书能与那位书法写得极漂亮的王羲之为友,而且临摹笔法也堪称上佳,笔下肯定是有很多东西的,能得到指点,那必然能在书法一道上有所裨益啊。
钟书哪里能指点,哪怕不知道面前这人是钟繇,也没法指点呐,他一个练习时长还不到两年半的人,只不过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去系统学习了经过总结的知识,拿这些去评价真正的书法名家,那就显得有些班门弄斧了。
于是摇了摇头道:“元常兄字法天然古朴,又不失巧妙精致,我拿来临摹尚可,岂敢作评。”
钟繇显得更急了:“你我以书论道,何以说阿谀奉承之言?”
钟书就说了,我是真的觉得你写得好,并不是什么阿谀奉承。钟繇说行,你不愿点评,便也写上一篇,容我揣摩揣摩,就当是切磋学习了。
瞅着也推不了,于是乎钟书接过了笔,在绢帛上开始书写:粤妙法莲华……
思来想去他挑了篇多宝塔碑文,一来呢这篇他练了很久,也最拿手,二来呢钟繇看不懂,不会一直搁那追着问。
篇幅很长,一张绢帛肯定是写不完的,钟书就写了几段,便停下了笔。
钟繇从一开始就探着头看,中途更是看得屏住呼吸,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张脸涨的通红,眉眼间尽显激动之色。等着钟书写完,他急急地抢了过去,良久之后才意识到有些失态,道完歉后接着如无人之境般搁那揣摩,手指也还跟着点画。
开局劫了曹操老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