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弘治皇帝尴尬地笑了笑。
微微低着头的刘健,继续道:“太仓所存积之银饷,本已所余无几,供边军士卒粮饷已成问题,而内府还时常挪取,达四五十万之多。
再有宗藩贵戚,乞求赐土田,豪夺盐利,动辄亦是数十万计。近年朝廷又屡兴土木,而冗余侍奉官的俸钱、内府工匠的役粮,年年都在增加。
今岁开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璟前往两淮清理盐法,至今仍无成效。如此种种正是太仓虚空之因由。
伏愿皇上念及国计艰难,怜悯生民困苦,躬行节俭,减省供应,禁绝无益耗费。敕令各部司,凡有革弊救荒之策,应特赐准行。
如是则本固邦宁,国用自舒,内治既修,外攘自举,区区虏贼之患,实不足虑也。”
刘健的意思很明显,“要攘外必先安内”。要抵御虏寇入侵,须先将安抚内部之不稳。
这不稳就是指弘治皇帝开支使用无度,要弘治皇帝“节流”。
刘健敢直指弘治皇帝的“不是”,皆因他不仅是内阁次辅,亦是弘治皇帝之师。这些年来,两人相处一直较为融洽,对于他的进言,弘治皇帝大多会接纳。
---
回到武英殿时,已近申时。
弘治皇帝坐于御案后,手持一份题本正览阅着,题本均为午朝议事时所呈递。
而朱厚照此刻坐在御案左侧的一张锦凳上,手中亦拿着一份题本。
“父皇,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三边总制的人选,不会有甚么变故吧?”朱厚照问道。
“会有何变故?廷推只不过是惯例。”弘治皇帝连头也没抬,继续望着手中的题本。
朱厚照轻吁一口气,又问道:“父皇,太仓如此虚空,御寇安边之策,又如何能推行?”
弘治皇帝终于抬起头望着他,扬了扬手中的题本,苦笑道:“刘卿家的《论财用疏》不是提到了么?只要朕‘躬行节俭,减省供应,绝异端无益之费’,太仓自会充盈起来,‘区区夷虏之患不足虑矣’。”
“父皇,那仅为‘节流’之举,何足以应对边事?”
“那又如何?”弘治皇帝放下手中的题本,微皱着眉头。
“父皇,儿臣来筹措这粮饷,可好?”
弘治皇帝听得,顿时似看怪物一般看着他。
“儿臣有两策充盈太仓库,一策数月内即见成效,另一策则最少须二三年。”朱厚照迎着他的目光,一本正经地道。
“哦?何策?”
“一整盐政、二振屯务。”朱厚照又道。
弘治皇帝立马轻笑起来:“皇儿,朕还以为你有甚么惊天动地的方略。整盐政和振屯务,朝廷年年都在做,何时停止过?还需要你?”
“父皇,儿臣斗胆问一句,既然年年都整饬,那如今的盐政和屯务,是否已恢复至太祖高皇帝那般?”
弘治皇帝顿时愣住了,若能如太祖高皇帝时的景况,又何须年年再整饬?
朱厚照盘算出重振大明财政的方法,自然远不止这两个。
但相对而言,“整盐政”和“振屯务”所遇到的阻力会小一些。
因“整盐政”和“振屯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弘治皇帝,下至文武百官,人人都知道盐政大坏、屯务已废,所以才会年年整、岁岁振。
“父皇,先说屯务吧。太祖高皇帝效法汉武帝,定下‘屯田养兵’之国策。先在边地,后于内卫所推行屯田。
国初时,大明军屯已近百万顷,‘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粮饷几能自给。
到太宗文皇帝时,‘屯田米常溢三分’,自给已有余。再往后,屯田为何会逐年荒废?想来父皇和文武大臣亦甚为清楚,这才要年年振屯务。”
弘治皇帝默默听着朱厚照有条有理地诉说。
“再说盐政。太祖高皇帝设‘纳粮开中’盐法,原为吸引边商运粮支边。边商以粮抵边军粮饷,然后取得盐引去换食盐,再自行贩卖获利。
厚照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