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继业走后,失去了约束的李存勖越发的变本加厉。在他的一味纵容下,伶人不仅可以随意出入宫禁,李存勖更是以伶人为耳目,去刺探朝中群臣的一言一行。一时间,一众伶人权势熏天、嚣张跋扈,不仅公然干预朝政,更是公然欺凌大臣。满朝文武百官虽然对这帮伶人忌惮不已,但是一个个却敢怒而不敢言,更有甚者还反过来去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各藩镇节度使也争相以重金行贿伶人。
而那些曾经直接导致了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宦官势力,也在李存勖登基称帝之后死灰复燃。大唐帝国灭亡之后,在朱温政权的竭力剿杀之下,那些曾经权势熏天的宦官势力日渐衰败。而李存勖称帝后却诏命各地,让各州县将前朝宦官尽数送回京师洛阳,导致宫中宦官激增到近千人。不仅如此,李存勖还对这些宦官个个委以重任,有的担任诸司使,有的充作藩镇监军,都被李存勖视为心腹。这群后天残疾心理扭曲的阉人在得势之后,一个个恃宠争权,凌慢将帅,肆意干预军政,使得朝中大臣以及各藩镇将帅皆愤怒不已。
不仅如此,李存勖在用人选官之时还把魏晋时期腐朽的门阀之风重新捡了起来,以门第望族为任官标准。他在称帝前曾颁布教令,在四镇判官中擢选前朝士族,作为新朝建立后的宰相人选。登基称帝之后,义武节度判官豆卢革、河东观察判官卢程更是因此被任命为行台左、右丞相。尚书左丞赵光胤、礼部侍郎韦说也先后因为门第显赫被拜为宰相。此四人均无实学,只因出身名门高第,而得以高居相位。
受李存勖的影响,朝中掌握用人大权的宰执也以门第为命官的重要依据。就连一向以公正廉明而著称的名将郭崇韬,为了能够在如此环境下站稳脚跟,也不惜冒认唐代名将郭子仪为祖先,以此来抬高自己的门第身份。不仅如此而且任官不讲才能功劳,只看门第高低,引拔浮华,鄙弃勋旧,不肯提拔出身寒微的官员,深恐被名流所耻笑。很多勋旧功臣也因此受到排挤、压抑,以致怨声载道。
在李存勖的倒施逆行之下,凡此种种原因汇聚在一起,为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两代人历经四十余年的艰辛才建立起了的帝国埋下了祸因。在盛世重现的表象之下,李存勖早已民心尽失,帝国之中祸胎暗生,隐忧频现。
然而这些原因加起来也仅仅是汇聚成了一个炸药桶而已,想要点燃这个炸药桶还需要一根导火索。而这根引爆了炸药桶的导火索却是郭崇韬之死!
早在李存勖称帝之初,就已经对诸多功臣宿将产生了猜忌之心。以李嗣源为例,作为消灭了梁国的第一功臣,李嗣源曾表奏义子李从珂为北都太原府内牙马步都指挥使,希望李从珂能够就近照顾家中。李存勖得知此事后却恼怒异常,认为李嗣源手握兵权,身居重镇,却插手军政人事。盛怒之下,李存勖不仅驳回了李嗣源的请求,而且还因此将李从珂贬为突骑指挥使,远戍石门镇。与此同时,又将李嗣源调回朝中,命人暗中监视,限制了李嗣源的自由。
李嗣源虽然被限制了自由,但是因为他和李存勖之间的兄弟情义毕竟还算是保住了性命,而其他功臣宿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尤其是近两年,李存勖越发的变本加厉,对朝中功臣宿将大肆无罪诛戮,其中就包括了战功显赫的郭崇韬!
平定蜀国一战,名义上是魏王李继岌居中统领,实际上却是郭崇韬一手在谋划指挥。蜀国灭亡后,李存勖下旨命郭崇韬班师回朝,而郭崇韬因为蜀地刚刚平定不久,所有秩序尚未恢复,加之新任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还没有到任,担心若是在此时班师,蜀地将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并没有急着班师回朝,而是派将分路去招抚各地。再加上消灭了蜀国之后,郭崇韬在安抚百姓、处置蜀国旧臣、恢复蜀地生产生活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建树,因此深得蜀地百姓好感。在得知李存勖要召回郭崇韬的消息后,蜀地百姓一致上万民书恳请郭崇韬留镇西川。
乱世长风啸江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