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们有这种表现也是正常:方孝孺这三驾马车之一,到了靖难后期,齐泰和黄子澄被朱允炆假装罢官后,他成了唯一能影响皇帝的文官,朱棣都打到金陵城了,这老小子还在城里忙着恢复他的改名大计呢。
方孝孺在建文朝得势的短短几年里,干的唯一两件事,一件就是想方设法推行井田制。另外一件就是仿照周礼改制,具体细节:给城门改名,给宫殿改名,给官职改名。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允炆重用的果然都是一路货色。
这三个老小子都没把燕王当回事。
王凡的讥讽或许不够直接,因此三人听到这话时,忽而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尤其是兵部尚书齐泰,更是忍不住拍手叫好:“这!这话当真是深谙用兵之精髓啊!”
慌忙从袖筒里拿出毛笔来,记在了另外一只袖子上。
好嘛,治国没多少本事,花样还不少。
王凡见状更加无语,也没了和方孝孺攀谈的兴趣,懒洋洋的躺在一旁抓虱子——娘的,古代就是这点不好,自己个人卫生搞的再干净也白扯,环境太脏了。
齐泰记下来之后,双眼放光的看着方孝孺:“这话也是希直说的?”
他可不相信,一个毫无教养,动辄打人的龙虎山小道士能说出这等话来。
虽然也不怎么相信是方孝孺这家伙说的,但两个人比较的话,他更相信是姓方的,不管怎么说,这姓方的虽然连个进士都不是,但好歹是个读书人。
“啊,我这...”从未见过如此齐泰如此热情的方孝孺反倒是不知所措起来。
王凡撇了一眼,又讥笑了声,方孝孺此时的样子,像极了备胎听到苦追多年的女神说我累了,嫁你吧时的惊喜交加。
方孝孺毕竟是读书人,这等冒名顶替的事,还当着人家正主的面,他是决计干不出来的。
可又不舍得失去齐泰对他这么热情的态度,怯生生的向着王凡看去。
“看我干嘛,这不就是你刚刚给我说的?”王凡既然决定还了方孝孺前世被自己蹭流量的人情,那就还到底,转过身去,不再说话。
“哎呀,希直公,当真是大才啊!是齐泰往日里看走眼了。”齐泰听到这话,赶紧向他躬身行礼。
啊,这就是来自德公的青睐么?
方孝孺幸福的有些晕头转向,难怪皇帝每次提到德公对他的推崇是那么的高兴,原来这种感觉居然是那么的让人快活!
他感动的热泪盈眶,赶忙上前扶起齐泰,向着王凡的背影投去感激的目光。
若非是这小道童,自己只怕就算是再过十年,也得不到德公的认可啊!
黄子澄在一旁看的很是吃味,他知道,自今天起,自己和齐泰的二人相爱相杀团队被方孝孺这家伙挤进来了。
那他还不得像以前我冷淡他一样对付我?
下意识里也看了王凡一眼:这话一定是小天师说的。
心里愈发觉得这龙虎山的小天师有些深不可测,小小年纪,居然能有这等觉悟。
念头一转:不行,这方孝孺得了好处,日后说不得还来找他问计,我得想个法子...
这边在冥思苦想该如何破局,那边齐泰拉着方孝孺走了过来,一副炫耀的样子:“子澄兄,连希直也认为让长兴侯耿炳文前去平燕逆之患乃是上策。”
王凡和方孝孺在说话的时,齐泰和黄子澄就派谁去北平差点没吵起来——或者说已经吵起来了,只是俩人交流方式与其他人不同,但凡有争议,从来不大声争吵,都是互相瞪眼,比谁能瞪过谁。
齐泰认为,应该派耿炳文去平北平,让徐辉祖去平荆襄。
对于让徐辉祖去平荆襄,黄子澄没有意见,但他却认为应该让李景隆去打燕王。
历史上也是如此,从战争开始,黄子澄就极力的推荐李景隆挂帅去打朱棣,但齐泰终究是兵部尚书,而且是有实权的兵部尚书。
大明公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