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将入相是一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从古到今的所有读书人,都坚持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信条。如果不是柳贯先生几年的悉心教导,独孤信也许会读一些书,可绝对不会像如今这样,虽说是一介武林人士,可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文人士大夫。
独孤信对于出将入相这样的事情,自由自己独特的认识。此时的独孤信不想掉书袋已经不大可能了,因为关于这些东西,他还是非常熟悉的。与其让石猛和杨逍二人胡乱猜测,还不如他讲给大家听一听究竟:“在常人的概念当中,文臣与武将分属不同的概念,朝的时候也是东西分列;文臣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武将则多孔武有力、性格鲁莽。然而历史根本不存在泾渭分明的‘文武之分’,到了唐代,基本每一位朝廷大员都属‘出将入相’的类型:平日就在朝中担任文职、战时则披挂阵。作为士人教育的一种模式,唐代这样人人‘文武兼备、出将入相’的人才鼎盛之况,正是当时的当权者们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也颇值得今人借鉴。”
石猛问道:“一般人们提到文人,便不自觉地提到‘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等不友好的语句。”
杨逍赶紧补充道:“这肯定是不正常的。在汉代之前,读书及研习‘六艺’只是贵族阶层的特权,那时期的国家人才基本都来自贵族内部的举荐,从文从武均无定则,因为‘六艺’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一切。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不是那么好混的:至国君下至王公贵族,在国家遭遇侵犯时都得亲自披挂阵,而平日的国家治理团队,也都是由那班人所组成。所谓的‘文臣武将’,在那个时候是没有明显划分的,一个人到底从文或从武,是根据该贵族人员所担任的职务而定的。”
独孤信道:“杨逍说的没错,是这样的。汉朝初立时沿用的是秦制,秦国制度则沿袭自先秦诸国、再加自身的一些改革。由于汉朝是汉高祖刘邦带着周勃与樊哙等下层人士所建立的江山,先秦以来由贵族阶层垄断的中央政权核心就这样被打破了。汉武帝在大力推行儒术的同时,就顺便让董仲舒对先秦以来的各种礼制进行了一次梳理和规范,其中就包括象征贵族身份的‘佩剑礼制’。关于汉朝的佩剑礼制,班固在自己所著的《汉书》里并无相关记录,范晔在《后汉书》里虽无专门表述,但却留下了大量蛛丝马迹般的记录。人们关于汉代‘佩剑礼制’的整理,实际是根据出土的佩剑文物及《后汉书》中的零碎记录得出的结论。范晔的《后汉书》里记录有大量的‘赐剑’之礼,所赐的宝剑规格及历史人物的等级身份均有严格的一一对应。比如玉具剑,其佩戴等级就已扩展为三个等级:首先是诸侯王级别、其次是列侯级别,最后是中小贵族及郎官阶层。连郎官这样的小官阶层都可佩玉具剑了,普通的民间士大夫阶层也就被允许佩戴‘金饰剑’、‘櫑具剑’。在人们普遍崇玉的汉代,剑饰是否有玉,就是贵族与士人阶层最明显的区分,不过‘佩剑礼制’却在汉朝起开始广泛覆盖到了民间的士人阶层。董仲舒还在佩剑的礼制作了详细规定:佩剑者虽无阶层限制,但只有识字的习武者方可佩剑。于是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士人们为了在身增加‘佩剑’这样的士人身份象征,文武兼习之风就开始在民间蔚然兴起。”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