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逍道:“其实吴质的做法和动机可以理解,但是他做的有点太过分了。东汉末年的人们尤其讲究门第观念,催生了门阀制度的诞生。名门望族把持权位,垄断官职,世家大族的子弟们纵然不学无术,照样能够世代为官,而且总是身居高位。寒门庶族先天不足,门中子弟即便满腹经纶,也难有出头之日,时人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幸有曹操这样的人出来把水搅浑。他出于政治需要,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才为寒门才子们打开了一扇进入仕途的窄门。吴质出生于寒门家庭,没有靠山,无人引荐,全凭‘才学通博’,才找到机会进入曹家人的视野中,他长袖善舞,巧妙地周旋于曹氏诸兄弟之间,最后果断出手,倾力为曹丕出谋划策,力助曹丕登王位(后来又帮助曹丕登皇位),得以平步青云。回顾自己单打独斗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吴质充满了自豪感,为成功跻身流社会而欣慰。但是,残的社会现实毫不留情给了他沉重一击。吴质出身寒门这块耻辱烙印,丝毫没有因为后来的飞黄腾达而有些许消退。曹丕善解人意,征召吴质入朝为官时,故意大造声势,并屈尊枉驾前往洛阳与吴质相会,以示皇恩浩荡。消息传到吴质的故乡,当地的豪门士族根本不买他的账,他们始终鄙视吴质的寒门出身,视他为政治投机商和暴发户,根本配不名士称号,更谈不敬佩尊重他。吴质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因此才展开被称为‘怙威肆行’的报复行动。
石猛问道:“那他为什么先拿董昭祭旗?董昭可是吴质的山东定陶老乡啊!”
独孤信道:“正因为二人是老乡,也正是因为熟悉,吴质才会拿董昭开刀。董昭当年也是凭真功夫举孝廉,入官场,侍袁绍,归曹营,位列三公,官居司徒,权重位显,是家乡人骄傲的资本。吴质吓唬董昭的前提,是他功成名就后‘自以不为本郡所饶’,才拿德高望重的董昭祭旗,目的就是杀鸡儆猴,震慑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家乡士族。那么他为什么又拿崔林开刀呢?因为崔林自恃出身望族清河崔氏门下,根本不把出身寒门的吴质放在眼里。当下属好意地提醒他随波逐流,给吴质写一封效忠信意思一下时,他不仅扬言如果因此而丢了官帽,如同扔了只破鞋,还生拉硬拽地将治理幽州与写效忠信相提并论,说自己的任务是用平静温和的方法治理边境,如果写效忠信就会平添边塞的忧患。这番牵强附会的话,谁都听得出是言不由衷。吴质不拿自命清高的崔林开刀,都感觉对不起崔林了。”
杨逍道:“曹真曹子丹不仅是皇亲国戚,更是军中大将,吴质为什么要羞辱曹真呢?”
独孤信答道:“因为他看不惯曹真‘恃势骄’的做派。魏明帝曹叡曾夸曹真‘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但曹真在吴质酒宴的表现恰恰相反。他听出吴质手下那两个优伶阴阳怪气讽刺肥瘦后,先是怒斥吴质道:‘你想把我当作你的部下吗?’言下之意是,你小子别忘了我才是你的司!骄横之情溢于言表。曹洪与王忠劝曹真道:‘吴将军无非是想让您承认自己胖,您当自己瘦不就完了嘛!’曹真却越劝越来劲,‘愈恚,拔刀瞋目’,彻底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他动怒不是因为体型肥胖被讥讽,而是因为自己皇亲国戚的尊贵身份被轻视了,‘真负贵,耻见戏’。吴质的对骂更是一针见血:‘何敢恃势骄邪?’此外,吴质呵斥好友朱铄的言辞也别有风味,在与曹真拔剑相向的紧张气氛下,吴质竟然训斥朱铄,警告他千万不能坏了宴会的尊卑有序的座次。在座的都是高级将领,起码的礼仪还是懂的,听到警告后‘诸将军皆还坐’。吴质表面骂朱铄多事,实则暗斥曹真无礼,一箭双雕。”
石猛接着问道:“已经出了那么多风头了,折了那么多高门望族的锐气,他应该是心满意足了吧,他为什么还要贬损陈群?”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