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道:“由于功高震主,朝廷一直对桓温充满戒备,这注定了一代枭雄的无奈与孤独。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一流的名望,与其说是他有篡夺之心,倒不如说他想改变世俗对他的偏见,来得更合理一些。他要树立个人威信,只有两种途径:要么是建立功勋,让别人服你;要么是做件恶事,让别人怕你。建立功勋失败了,只有做个坏人,干一件天大的坏事。在桓温看来,影响最大的坏事,莫过于废立皇帝。”
杨逍道:“很可惜桓温最终失败了,他的失败,既有彼时纷乱的局势作祟,亦有战略战术的失误导致,其个人性格的不足也不容小觑,时势、运气、机遇、对手等导致北伐失败的因素掺杂其中,原因较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关于桓温,再多的讨论,再多的遗憾,也无法改变。北伐之败有多方原因,如指挥不力、补给不足、朝廷冷眼、后方掣肘……但对于桓温来说,北伐的失败,对他的个人威名,却是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害!为何后果如此严重?三句话而已:第一句,这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折腾。第二句,折腾了,还失败了。第三句,折腾的过程中,不小心露出了他可怕的私心。
在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当时桓温驻军灞,王猛(后来的前秦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前来求见。桓温于是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旁若无人、扪虱而谈。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直言不讳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没有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呀。”
王猛一语中的,桓温确实有私心。什么私心?养寇自重。桓温被戳中痛点,过了好半天,才抬起头慢慢说道:“纵观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您的才干!”王猛看得出来的事情,难道别人就看不出来吗?恐怕多半只是没人愿意当面戳破罢了。
无论何时,“谋国不谋身”都是为人敬重的。可是,以桓温的位置,“谋身不谋国”,且又被人看穿了,他又该如何去维系曾经的威名呢?
居高位者,难掩其行。就像舞台的演员,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观众尽收眼底。当时的桓温虽然已经不轨之心蠢蠢欲动,但好歹,遮羞布还在。三次北伐后,人称“战神”的桓温被拉下了神坛。有谁能经得起三次透支?
而辛苦积攒的半世英名转眼间烟消云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当一切回到原点,你是从头再来还是就此罢手?而无论何种选择你可能都没有了回头路,桓温的选择是——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吧!
独孤信没有评论杨逍的说法,他讲了一个故事:“枋头之败后,侍中孙盛著《晋史春秋》,记叙了桓温的战败经过,桓温大怒,召孙盛子孙潜让其父改原著,否则诛三族,潜求盛改,盛怒而不改,潜遂瞒父私改,桓温始喜。”
石猛道:“据说当年桓温伐成汉也是意外获胜的,打不过就准备撤,下令鸣金,结果传令兵听成击鼓进军,一鼓作气拿下了。”
杨逍听了哈哈大笑,他也调侃道:“回顾桓温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求名求权,也想匡济天下,他没当忠君纯臣,也做不得篡位反贼,在权力的滋养下,面对东晋门阀的清谈、制衡、分权等掣肘,他既不肯顺从,也不愿彻底撕破脸皮,用朱熹的话说,这是个‘半和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贼,如朱全忠之类,更进一步,(谢)安亦无如之何。’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负活力的篇章之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带着浓烈的玉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具英雄本色和名士风流的桓温桓元子,一个最能代表魏晋风骨的大写的男人。”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