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道:“他们不是反对科举考试,是反对那些贫苦人民经过自身努力,在科举考试这个平台一朝成名,与他们并立朝堂而已。反对科举制度的人,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或者权贵。”
独孤信道:“石大哥说得有道理。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来说,科举考进士是好不容易才有的制度创新,行之有效,所以当然不可能采纳郑覃这样的激进建议,所以唐文宗当时回答说:‘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李德裕更是对进士科来的官员十分轻薄,且对他们的意见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什么真本事、真学识,仅仅是运气好而已。李德裕奏说:‘国家设科考试,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这些科举进士,考试前通过各种关系,巴结、疏通当代朝官与名流,想各种办法自我夸耀,一旦中第,又去主考官那里登门酬谢、私下联络,而且同一科中第的举子们,又呼朋引伴,结为挚友,跑去曲江边喝酒放纵,所谓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过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将来出来做官,这些人又凭借着座师、同科这样的复杂社会关系,在朝堂之沆瀣一气,联手把持朝政,把整个朝堂气氛给搞庸俗化了。”
杨逍问道:“难道他们那些通过‘门荫入仕’而忝列朝堂的人,他们都是君子,他们就不庸俗,他们不结党营私?”
独孤信道:“他们也好不到哪儿去!李德裕字文饶,出身以经术礼法为家学的山东旧世族赞皇李氏,是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次子。他一生历经德宗至宣宗八朝,主政期间主持多种重要国策:朝中打击宦官势力,调整科举制度;朝外削弱藩镇势力,并加大边关守备,有效防御了回鹘的入侵。后人评价他:‘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远过裴晋公,错综万务、应变开阖可与姚崇并立。’李德裕在父亲李吉甫的影响下,年纪轻轻便‘有壮志’、‘苦力于学’,他尤其精通《汉书》与《左传》。按照常理,年轻人有这样的才华应该参加科举考试,接着金榜题名,同其他中举者一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可他偏偏对科举厌恶,把与诸生一同参与科举视为耻辱。李德裕对科举的厌恶,也来自于父亲的影响,李吉甫认为进士科试题过于浮华,不切合实际。李德裕早年对科举的看法,为他以后改革科举制埋下了伏笔。
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德裕因父亲的关系得以恩萌,补为秘书省校书郎。同年,性情耿直的李德裕为避嫌,而辞去校书郎一职,辗转于多名节度使幕府充任幕僚。这一年,他在长安见到好友王起,并写诗相赠:‘共怜独鹤青霞姿,瀛洲故山归已迟。仁者焉能效鸷鹗,飞舞自合追长离。梧桐迥齐鳷鹊观,烟雨屡拂蛟龙旗。鸿雁冲飙去不尽,寒声晚下天泉池。顾我蓬莱静无事,玉版宝书藏众瑞。青编尽以汲冢来,科斗皆从鲁室至。金门待诏何逍遥,名儒早问张子侨。王褒轶材晚始入,宫女已能传洞箫。应令柏台长对户,别来相望独寥寥。’穆宗继位之后,李德裕因早年就被当时还是太子的穆宗赏识而委以重任,‘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穆宗继位之初,‘怠荒于政’,于是很多皇亲国戚想趁此机会干预朝政,以权谋私。李德裕对这种现象恨之入骨,向皇帝进言道:‘旧制,驸马都尉与要官禁不往来。开元中,诃督尤切,今乃公至宰相及大臣私第。是等无佗材,直泄漏禁密,交通中外耳。请白事宰相者,听至中书,无辄诣第。’后来,李德裕建议科举以经术为重,进士科以经籍出发讨论现实问题为主,删去诗赋等浮华却不务实的题目,李德裕这个建议并非看不起诗赋,他本人也是诗赋大家,但是科举是为官府选拔人才,过分追求诗赋的华丽,只会让人远离现实。当时,礼部将进士的名单是要呈给中书省复查的,先将名单交由宰相过目,宰相同意后便可放榜。李德裕认为此举有增加流言的可能,也可能造成榜单的篡改。于是他下令进士榜单无需宰相审核,直接放榜。”
杨逍道:“这不是很有见地的措施吗?果真按照李德裕的建议实施下去,实现大唐中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石猛道:“就算他李德裕能力再强,也是牛李党争的当事人,就像司马光和王安石,单拿出来都是千古名臣,放在一起就是亡国祸首。”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