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逍等独孤信说完,自己也有见解要表达:“当时的大唐王朝,早已经不是贞观和开元时期的大唐王朝了,比起元和天子在位时期差的也是很远很远的。”
石猛道:“杨兄弟的意思是不是说黄巢这个人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和励精图治的王朝,肯定不会成为祸乱天下的第一贼寇,甚至有可能成为国家的股肱之臣的。”
杨逍道:“是啊,我确实是这么想的,石大哥是否听说过黄巢曾经写下的那首诗,名叫《不第后赋菊》?”石猛张口就来:“耳熟能详!听哥哥给你念一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如何?”
杨逍道:“石大哥神采奕奕,这首诗念的很好啊!如果当年黄巢要是高中进士,很有可能他就写出来另外一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独孤信道:“这还是很有可能会出现的,因为在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中,只有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才能称为进士。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的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仅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三者合称为‘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是全天下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
杨逍道:“我也曾想着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因为古往今来的贫苦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仕途。可是这蒙古人也真的是混账东西,几百年的科举制度他们说不用就不用,读书人只能另寻他途了。”
独孤信道:“在有着‘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分的传统社会,似乎只有入仕做官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隋唐以前,官府选拔官员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选举’,即通过地方(乡举里选)推举选送,然后被朝廷录用为官,如汉初的‘举孝廉’,以及发展到后来汉武帝时通用的‘察举制’都是此种模式。而从隋朝开始,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天辟般地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从此在隋唐时期科举代替以前的所谓‘选举’成为了官府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延续了好几百年,唐朝正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期,关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话叫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杨逍道:“唐朝时中央官府选拔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门荫入仕,二是流外入流,三是科举入仕。除此之外,还有书入仕、捐资入仕等特殊情况存在。一般的平民百姓最为痛恨的就是所谓的‘门荫入仕’。所谓门荫入仕,是指官僚子弟凭借其父、祖的官职、勋、爵、资历等获得官职的一种特权选官制度。因其入仕是凭借父、祖家门的荫庇,故称门荫、官荫、荫补,也称作任子。这种情况不仅见于隋唐,自汉代以来流传已久。而之所以会出现门荫制度,本质来说是帝王们为了笼络贵族官僚集团,维护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专门为高级官僚子弟大开入仕方便之门的特权铨官制度,其实质也是为了让这些官员能够更好的为皇帝老儿服务。在《新唐书·选举志下》中,对门荫制具体的制定有如下记载:‘诸用荫出身者,一品子正七品,二品子正七品下,正三品子从七品,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从五品及国子,从八品下。三品以官员荫及曾孙,五品以荫及孙辈,孙低子一等,曾孙低孙一等’。也就是说,凡官居五品以皆可荫及子孙。所荫官至正七品,下至从八品不等。以荫入仕,在隋及唐初人数颇多。”
石猛问道:“那既然科举考试制度已经被唐王朝所沿用,那为什么‘门荫入仕’的人占官员的比重最大、人数最多呢?”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