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道:“隋炀帝大业年间,官府选拔人才的制度开始出现了新的形式,那就是开科举创进士科,通过考试去选拔各类人才进入官僚队伍,这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门阀社会的巨大冲击。唐代继承了隋代的这项制度创新,并且在高宗、武则天一朝更加提高了科举考试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官员队伍中进士科出身的越来越多,考试的形式、内容和程序也越来越步入正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到了中唐,科举考试已经成为了士人进入仕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正是如此,通过对牛党人物的分析,就能够发现,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官场的。相反,另一方面尽管科举已经是选拔官僚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整个唐代,‘门荫入仕’这种传统的为官通道非但没有消失,而是仍旧在各个时期占有着极为重大的比例,所谓‘门荫入仕’就是出身官宦家庭的子弟,可以自动获得为官的资格而不必通过科举考试这样的资格选拔。李党的党魁李德裕就不必说了,祖父、父亲都是前朝重臣宰相,自然是有‘门荫入仕’的资格,所以李德裕根本就没有参与过科举考试,而且非常不屑参加这样的考试,认为自己的水平就摆在那里,怎么能自降身份去跟一群人挤破头皮参加考官的选拔呢,考官的水平会比我更高吗?考官的见识会比我更远大吗?只有那些没有什么真材实料的人,才会为了做官而不惜哗众取宠,以博取那些考官的赏识,这样的事情是李德裕他们所不愿意去做的。而被众人视作是李党二号人物的郑覃,他的出身、经历也和李德裕像极了。郑覃的父亲郑珣瑜是唐德宗、唐代宗时期的宰相,所以郑覃同样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是直接‘门荫入仕’。清楚了这两大李党领袖的出身背景,将他们和牛党牛僧孺、李宗闵的科举出身一比较,很自然地就会得出‘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的结论。科举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可以说在唐代正蒸蒸日,而也很有可能取代‘门荫入仕’。李德裕对牛党的打压正是这种社会阶层轮替的反应。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在李党这方面的人物,除了两大党魁和驸马杜悰是典型的‘门荫入仕’之外,陈夷行、李绅、李让夷、崔铉、李回、郑肃这六位李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都参加过科举考试,郑覃的弟弟郑郎也参加过科举,所以好像说李党统统坚决反对科举出身,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最最重要的还不是李德裕他们有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他们所追求的风尚品味与政治理想,这些却被他们所处的阶层或者阶级所决定了。李德裕何许人也,出身赵郡李氏,郑覃呢?荥阳郑氏,这都是唐代响当当的名门世家,代表着自六朝以来的贵族传统,所以对他们来说,严守家风、维护传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毕生的价值追求。而既然是出身传统浓厚的贵族家庭,当然就崇尚朴实更注重经典经学,特别烦感那些只知道卖弄文采标新立异之辈。‘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唐文宗是个好学的天子,所以郑覃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凭借着丰富的经学知识得以做到宰相,郑覃‘深忌进士浮薄,屡请罢之’,就是进士科选拔来这些官员,由于他们的学习考试都是以做官为目的的,所以很实用,也很浅薄,干什么都是为了博取功名,搞得社会风气极为浮华,官府应该取缔这样的选拔人才机制。”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