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看到独孤信和杨逍二人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在文学和武功,这两个少年真的不容小觑。在这个时候能结识他们,石猛的感觉是既高兴,又庆幸。
高兴的是自己遇到这两个青年才俊,聊慰平生;庆幸的是自己这一生有机会走一走当年李太白走过的路,喝一喝李太白品过的酒,唱一唱李太白留下的诗,忆一忆李太白的事迹,感受一番李太白当年的风采。
石猛道:“李太白的故乡在四川江油,这里也成为后代文人们朝拜的圣地。唐宋以来,但凡童蒙伊始,少不了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总会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勉;红尘滚滚,看透世事,难免会长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千古斯人李太白,从来后世知音多。人们根据四川的地脉和文脉走向,一般把四川分为巴和蜀。嘉陵江流域及其支流为巴地,岷江流域及其支流为蜀地。巴人刚勇,蜀人文柔。李太白从小生活的江油,在嘉陵江支流涪江流域,也属巴地。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李太白从小就有巴人强悍刚毅的天性,能爬山,喜舞剑,加之李父重视对少年李太白的教育,让他文武兼修,全面发展。李太白的好友魏颢曾在李太白的诗集序言中说,李太白身长不满七尺,但眼睛非常有神,张嘴发怒时有如下山猛虎。由此可见,李太白并不是常人想像中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性格豪爽,能文能武,张弛有度的孔武汉子。在盛唐时期,抑强扶弱的任侠风气盛行,佩刀骑马、豪饮除暴的侠义行为人皆赞羡。从小李太白就对侠客十分崇拜,多次在诗中生动描述侠客生活,《白马篇》中有‘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中有‘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有‘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侠客行》中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些对武侠快意恩仇的书写,无不透露出青年李太白热血贲张、正义满怀的性格特征和不甘平凡、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他写诗时如天神下凡,游山玩水时又如巡视人间。”
杨逍听石猛说得非常好,便拍手赞道:“石大哥果真见识不凡,李太白写诗时真的如天神下凡,游山玩水时又真的像神仙从天庭领命来巡视人间。李太白从少年时期起,就一边读书一边旅游。故乡江油的大小匡山,是他隐居求学之处。周围的戴天山、太华山、窦圌山、紫云山是他游山的起始。十五岁以后,李太白就‘往来旁郡’,到三台拜赵蕤为师,到北川控寻大禹出生地,并手书‘禹穴’二字。后又到成都、眉山、峨眉山、剑门关等地游览。二十五岁出川过后,他便开始了范围更大的旅行。纵观李太白的一生,其游踪可以说是东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门关,西南到夜郎,南到苍梧、九嶷山,西至甘陇。他一生总共到过二百零六个州县,寻访过八十多座山峰,游渡过六十多条江河溪流和二十多个湖潭。他的游历,并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是寻仙访道、下求索的苦苦追寻,是自我磨砺锤炼意志的独特方式。李太白一生的漫游行踪大致可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条漫游主线和巴蜀、越中、皖南三个漫游地圈,如此波澜壮阔的行程,让多少自称见多识广的人汗颜。”
这时,独孤信插话道:“李太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星,亦是地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流不囚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在行旅途中,壮志难酬的李太白把满腹才情和傲岸天性融入笔端,赋予了华夏山水另一种气度。他在游历途中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诗句,给山水风光注入浩然豪迈之气,开创了山水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庐山瀑布、敬亭山、戴天山、匡山、天姥山、桃花潭、黄鹤楼、峨眉山等多处风景名胜,都因李太白的纵情讴歌而万古流芳、人皆向往。”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