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两个时辰,三个人就到了凌云寺前。凌云寺坐落在凌云山,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
凌云寺创建于唐朝初年,开元初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所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是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中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
独孤信看到凌云寺恢宏雄壮,便对石猛和杨逍道:“有诗《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又有一首诗云:‘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石猛笑道:“都到这里了,不忙着看景色,还背诗呢?”
三人解鞍下马,徒步登凌云寺,看了凌云寺内景,才知道它真的是名不虚传。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
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
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穿过天王殿,为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大唐王朝恢宏的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
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石猛道:“到今天我才知道这凌云寺的独特之处,凌云寺前的大佛依山面江,头在山顶,足在山麓,俯视江水滔滔。巨佛之膝部以下形成倒凹字形,河水冲入凹处,水势受挫,回流而出后,即可缓和水流,并可避免氾滥成灾;佛像亦可壮人胆气,象征慈航普渡之精神。由是,大佛乃依凌云山崖石开凿而成,故称为凌云大佛;因位乐山县境,又称乐山大佛。佛顶与山齐,足踏大江,高七十一尺,肩宽二十八尺,目长三尺三,耳中深如山洞,头顶之宽广,可筵开八桌,为天下最大的石刻佛像,赤脚可围坐百余人,俗语所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也,其高大雄伟,可以想见。”
独孤信:“有一首诗赞凌云寺道:‘倚江山突兀,夹涧草葳蕤。
客击云中磬,僧磨石诗。泉声流竹细,塔影照山迟。天下多名寺,还看此寺奇。’凌云寺与峨眉山遥遥相对,蔚为西南第一。历来香火鼎盛的它,更是有‘朝峨眉,下拜凌云’之美誉。凌云寺名取意高入云霄,山河升腾,意气昂扬,佛法宏远,佛圣之地。”
杨逍道:“关于凌云寺和乐山大佛的前前后后的事情,我肯定插不话。可是关于凌云寺的诗词,我还是略懂一二的。唐朝女诗人薛涛的《赋凌云寺二首》还是非常高绝的。第一首是:‘闻说凌云寺里苔,风高日近绝纤埃。横云点染芙蓉壁,似待诗人宝月来’。第二首是:‘闻说凌云寺里花,飞空绕磴逐江斜。有时锁得嫦娥镜,镂出瑶台五色霞’。”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