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独孤信说完,杨逍赶紧补充道:“‘外儒内法’虽然残,但是这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它确实有用,也非常有效。秦人所有商鞅变法,但是几百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大帝国,短短十五年就烟消云散了。”
独孤信道:“是啊,商鞅变法,最终落得个‘作法自缚’的下场。究其根本,商鞅的做法也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商鞅的变法理念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二是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三是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也是三条:一是按军功受爵;二是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三是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述三大变法理念。试问,这样的手段,这样的做法,哪个王朝敢学习、敢沿用?”
杨逍道:“关于商鞅,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家称之为‘商鞅变法’。政治,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的法律;民生问题,他又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之地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可是后来,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落得个全族被杀的结局。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独孤信道:“你说的不无道理,商鞅的变法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之下,在列国纷争、民不聊生之时,能够起到非常大的凝聚人心、激发战斗力的作用。可是当国泰民安之时,该怎么做,该怎么让人民安居乐业,他还是缺失了很多的。
具体说来,商鞅是不愿意让人民过好日子的。因为他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此语出自《商君书·靳令》,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所谓的‘六虱’侵害。而‘六虱’又指的是什么呢?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为什么必须人人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呢?《商君书·开塞》里有解释:‘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大治’。太史公在《史记》里也有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到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他们始终在生存线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照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之后‘合理’地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老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
杨逍道:“怪不得太史公提起商鞅来,那是咬牙切齿的。难怪《商君列传》最后有‘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这样的记载。这样的话语虽然恶毒,可绝不是太史公道听途说而来的。”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