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后悔也无济于事。忽必烈为了打下襄阳城,费了好多心思,八思巴等一帮人也没少给他出主意。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蒙古军营什么样子,郭靖早就一清二楚;可是襄阳城内到底是什么样子,忽必烈等人一无所知,这也太不合理了。
忽必烈为了更好地对付郭靖,命令自己的侦察部队,必须在最短时间里摸清楚襄阳城内布防情况。想派细作、间谍潜入襄阳城打探消息根本不可能,找逃出襄阳城避难的人打听也无从下手,与其听那些从襄阳城逃出来的人讲,还不如自己去猜。
蒙古人的侦查部队想了很多办法,都觉得不可行。最后大家想了一个最土的办法,那就是“挖“。他们趁夜间,派出奇袭部队,悄悄靠近襄阳城下,准备把城墙给强行挖开,再进去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情况。
郭靖在夜间巡城时,发现城墙下面有蒙古人出现,当时他想召集部属,准备对敌。可转念一想,蒙古大军攻城从来不会晚上行动,这些人肯定不是为了攻城,他们到底是干什么来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郭靖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才弄清楚蒙古人的意图。原来在城下集结的蒙古军队想在后半夜挖开城墙。
郭靖立刻回去,快速召集守城部队,命令他们去给蒙古人帮忙,蒙古军在外面挖,宋军在里面帮忙一起挖,然后在挖开的大坑上修筑起一道道城墙。
当蒙古大军挖开城墙后发现自己面对的又是一堵墙,在前拥后挤的情况下,前面的蒙古士兵一个接一个被推下大坑。
站在上方的郭靖看清局势后,马上命令士兵把早已准备好的石头、檑木全部推下去,掉入坑中的蒙古士兵被推下来的石头檑木砸的十不存一。
蒙古人琢磨来琢磨去,好不容易想到的攻城法子,被郭靖这么轻易地就给破了,宋军自然皆大欢喜,蒙古人怎能善罢甘休。襄阳城三面临水,而水战正是忽必烈的绝对最不擅长的,也是蒙古军队极为抵触的。
忽必烈在襄阳城下吃的亏,是其前期征战生涯中最多的,如果评选让忽必烈一生征战中吃亏最多的对手,那必然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两次吃亏,都是蒙古大军不擅长水战。
以往的蒙古人攻城略地总是简单粗暴,大迂回,大包围。忽必烈的作战风格也有和父祖一脉相承的地方,那就是善于大迂回作战。
忽必烈出兵大理就是最经典的战例,他用40多万匹战马、十万骑兵从甘肃(忽必烈亲自指挥)、四川(兀良合台、台抄合、也只烈分别指挥)分三路进攻大理。
忽必烈的大军途经上千公里的山地,以损失三分之二的马匹为代价,最终消灭了大理。攻灭大理之战也展示出忽必烈不同于其他蒙古将领的地方,那就是他特别善于山地作战,能攻克众多敌人山间的壁垒。
忽必烈之所以是一代雄主,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襄阳城的攻防战让他对水上作战也有了热情,他开始重视水军训练,不仅扩充水军,还大力提拔水军将领,蒙古历任大汗,只有他在位期间蒙元才开始重视水军,水军实力大增。蒙元水军还密切同陆军配合,用水陆夹攻的方式赢得了对宋军水军的胜利。
忽必烈后期还积极对外进行海上扩张,海上攻击日本,登陆中南半岛,不管胜败如何,他的热情始终不变,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还坚持对爪哇用兵。
对忽必烈来说,襄阳城那是一定要攻下的,身为黄金家族的成员,祖辈的荣光,祖辈的功业既是鞭策他前进的动力,又是让他寸步难行的枷锁。
由于蒙哥死后,忽必烈并没有被指定成为继承人,他与弟弟阿里不哥的争斗使庞大的蒙古帝国出现了裂痕。
忽必烈占据中原,其他堂兄弟们则分别占据了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建立的大帝国,现在只是名义上存在,实际上早已经分裂,中原腹地又是以汉人为主,襄阳城短时间内又无法攻克,如何稳固政权,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