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在打开火漆之前,已经大概猜到,这次案件应该会涉及到不少的地方官员,但是当朱慈烺真的看到刘墨翰的报告之后,还是被大明地方政权的腐败给惊吓到了。
如果刘墨翰信中所言皆属实的话,山西,直隶两省,外加大同,宣府,山西,三镇,上下官员至少有一半儿收过逆商的银子!
不过,仔细想一想也就会明白,八大逆商搞得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买卖,而是大规模的走私!
别的不说,天启年间,辽东大旱,建奴控制区的粮价一度达到了一石大米四十两银子的高价。而建奴之所以能够挺过去这波旱灾,八大逆商在其中可是出力不少。
彼时辽东人口尚有百万,就算建奴丢下汉民不管,自己的国族女真人总有几十万张嘴指着八大商走私的粮草供给。
八大逆商为了满足如此海量的需求,每次出塞都要携带大车数百辆,驮马几千匹才能成行。
而如此大的架势,崇祯皇帝坐在深宫中竟然一无所知,边关将领竟然无一举报!
反过来讲,为什么做走私卖国买卖的只有这八家逆商,难道其他的商户都是爱国商人吗?肯定不是的。依着朱慈烺对人性的了解,十有八九,是只有这八大家晋商对边关军镇还有上下官员打点的最为得力,可以做到手眼通天,其他商户就算想做这等卖国买卖,也没有门路。
照目前这个情形看,这几家商户渗透边关已经不是一代两代。这八大家的祖上很有可能从嘉靖年间就开始从事小股的走私贸易,然后渐渐贿赂世袭的边关守将,上下一起分润走私的利益,结成了一个世代相袭,固结的利益集团。
至于派来巡查的文官,他们不过是任期一到就要走人的流官,对于大明世袭的武将团体和世代因袭的商人集团来说,只是些没有根基的外来户。遇到识相的,给你分润一些利益,大家一起发财,要是敢不识相,等到蒙古人或是满洲人破口而入的时候,把你这个文官卖死在战场上,又有谁能知道?
朱慈烺看着卷宗,越看心里的杀意是越盛,但是看到涉案人员包括了姜镶之后,本来一颗杀心,顿时凉了半截。
这名叫姜镶的,乃是挂镇朔将军印,现任的大同镇总兵官。
如果只是一个大同总兵,朱慈烺还不至于如此忌惮。
关键的是,此人出身的姜家,世代在大明军中为官效力,其长兄姜让此时任职榆林镇总兵官,其弟姜瑄则为阳和副总兵。
一想到这层,朱慈烺就不禁大皱眉头,心里面暗暗奇怪。
按说大明为了防止藩镇割据,一般来讲都会尽量避免父子兄弟同时任职为一镇总兵的情况发生。如果出现了弟弟为一镇总兵,那做父兄的要么引退,如吴襄,吴三桂父子,要么,就会被调任,使其防区不再相邻。
然而大明这条潜规则不知道为何,在姜家身上竟然失效了。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姜让,姜镶,姜瑄这兄弟三人的防区不仅是紧挨着,而且还都是边关要镇,雄兵强将之所出的地方!
如果这三人要是有什么异心的话,一旦中央有事,这兄弟三人完全可以并气连枝,进可以破居庸关要挟京师,退可以保守险要,坐观形势。
如果仅仅如此,手握五万东宫军的朱慈烺还不至于心惊胆战,毕竟现在京城牢牢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且大明朝现在的局势已经安稳下来,至少在世人眼里,还看不到大明改朝换代的可能,人心也都是向着大明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界帮助,姜镶就算敢反,也没人敢跟。
真正让朱慈烺心惊的是,根据刘墨翰查抄的书信来看,东虏那边已经交代逆商范永斗,让范永斗策反明国高级将领,而范永斗的回信里面则明确表示,姜镶似有与大清国亲善之意。
大同镇总兵勾结东虏,这才是最让朱慈烺害怕的!
虽然目前的书信证据中,没有提到姜镶是否接受了东虏的条件,但是站在姜镶的立场上,现在明清对立,大明内部的叛乱又此起彼伏,他们姜家依靠着大同榆林两大强镇为后援,结好东边的关宁系军阀,同时再在明清中间骑墙观望,待价而沽,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
晚明太子朱慈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