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后没再生过孩子,但她生性好妒,对于其他嫔妃与皇帝的关系,十分在意,甚至千方百计阻挠她们的行动,以至于直到宣武帝驾崩,后宫中还有不少嫔妃从来就没有侍奉过皇帝。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监控环境下,却有一名女子幸运地得到宣武帝的惠顾,有了他的孩子,同时不仅有了孩子而且还是个男孩不仅是个男孩,而且还做了太子不仅做了太子,她本人还逃过了元魏皇室沿袭一百多年的“子贵母死”的规矩,免于一死,并靠着儿子的地位,成为元魏后期极为关键的人物。
她,就是当今魏帝元诩的亲生母亲胡氏。
胡氏是汉人,祖上出自陇西安定,曾祖胡略与祖父胡渊两代在后秦和夏国为官。元魏灭夏,胡渊投降元魏大军有接待之功,拓跋焘赐他侯爵又让他做河州刺史。
按照元魏的官爵制度,后人在承袭先人爵位时自动降一等,因此到胡氏父亲胡国珍的时候,由于无才无功,除了伯爵的爵位外,就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了。
当初的关中大国后秦以佛教为国教,现在的元魏也是佛寺香火旺盛,其中胡家深受影响,一向虔诚信佛。胡国珍的姐姐就出家做了尼姑而且理论水平还不低,因此经常有机会到宫中去谈经论道。
作为胡氏的父亲,胡国珍想光宗耀祖可苦于自己又没什么本事,于是他琢磨来琢磨去不由想到了一个主意:重点培养女儿,然后由身为尼姑且佛法理论不浅的大女儿充当皇宫“内线”,向皇帝“引荐”。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胡氏容貌气质俱佳,在胡国珍姐弟的熏陶下,多才多艺又懂了许多佛学大义。旁人一瞧,真有一丝知性女子的味道。
在这一情况下她那位做尼姑的姑姑每次进宫,一有机会就跟宫女太监们谈起侄女的好处,时日长了,宣武帝也知道有这么一位“好女孩”,心中不免痒痒,便将胡氏召进宫中,封为承华世妇。
长期以来,由于元魏祖制,在元魏后宫形成了一套思维定式,嫔妃们常常相互祈祷,只愿生公主,即便是生王子,也千万别是第一个,因为大家都不想因为生了个太子而丢了性命。
然而胡氏是有备而来的人,对这种思想嗤之以鼻,她说:“天子岂可独无儿子,怎可为了一己之生死而令皇家没了嫡传的血脉呢?”
说者有心,听者更有意。
可想而知宣武帝听说胡氏觉悟这么高自是越发宠幸她,不久胡氏就有了身孕,此时她更是每夜在佛前起誓:“但愿所怀是个男孩,生下来就是长子,即便因为当上太子而杀了我,也在所不辞!”
不得不说胡氏当真是得到了上苍的庇护,佛还真保佑了她一回,十月胎满其诞下一子名为元诩。
喜获肚子,宣武帝当然喜不自胜,他加封胡氏为充华嫔,亲自安排抚育人员,把小元诩精心保护起来,谁都无法接近他,连满心嫉妒的皇后高氏也找不到机会下手。
不过善妒的高皇后尽管杀不了襁褓中的元诩,却也有她的如意算盘,她心想反正有“子贵母死”的祖训,等元诩立为太子,胡氏就得赐死,到头来太子还是由她控制。
果然,元诩长到三岁即被立为太子。
可谁料想,无论皇后怎么劝说宣武帝除掉胡氏,宣武帝就是不听她的。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宣武帝快三十才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不但不能让他受一点伤害,也要让生他的胡氏好好地活下去,因此宣武帝在事实上废除了“子贵母死”的规矩。
值得一提的是废除这项看似野蛮的制度,本应值得赞扬。可是历史偏偏在这里又开了一个玩笑,侥幸存活的胡氏,最终做了元魏一朝最后一位皇太后。元魏虽说不上亡在她手里,她对于元魏的衰亡却也逃不脱干系。
直到宣武帝去世,高皇后仍在找机会暗杀胡氏,可惜的是在得到宣武帝临终授意的诸位亲王的关照之下未能得逞。
不久之后外戚高肇被诛,高皇后失势,整个情势顿时完全颠倒过来。
问鼎南北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