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将御史台弹劾他与赵禹的奏疏留中不发,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二人。只是单纯觉得火候还不到,需要御史台继续给此事加上一把火,才好名正言顺地处置他们二人。而且御史台突然出手弹劾,也必然是出自当今天子的授意,要不然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来得罪执掌司法的廷尉和中尉。
这一层意思,早在御史台第一天上疏的时候他才有所领悟。
转念一想,王温舒又想到了此次弹劾背后蕴藏的风险。若不是今年天子刚刚完成了封禅泰山,他和赵禹说不定真要给齐王刘闳陪葬了。
多年身居高位,他王温舒从前做混混、担任小吏时对危险的敏感性也消磨了不少。就连一个简单的以退为进,都没有能及时想到,落得如今这个下场也怨不得别人。
所幸,他还有挽救的机会。只要他与赵禹及时上疏辞官,天子的怒火应该就能宣泄大半。这么多年的两千石做下来,他和赵禹在天子那里多少也是能有一份体面的。
议事之后,王温舒就和赵禹通了气。
赵禹也是个有决断力的人,一看事不可为,就赶紧止损,联合王温舒一起上疏天子请求辞官。
以赵禹和王温舒二人的罪名当然不至于选择去死,但是上疏辞官无疑是一个对天子或者对他们都有好处的选择。天子能顺利出口气,他们也不至于彻底离开官场。
一来是免得碍了皇帝的眼。这几日下来,朝中大臣十之六七都在上疏攻讦他们二人,以他们的老辣自然也知道天子所等的火候就快到了,早点上疏请辞也显得他们识时务。
二来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要是等到天子发话免去官职,王温舒和赵禹二人才真是丢脸丢到了姥姥家。
请辞的奏疏一经呈上,天子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天子并没有直接准了赵禹和王温舒二人的请辞奏疏,免去二人的官职。一撸到底对于两千石重臣而言,还是很伤颜面的一件事情。
说到底,两个人仅仅是办事不力,齐王之死和他们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要是处罚的太重,也显得他这个天子处事不公。
于是就给赵禹和王温舒二人安排了两个新的职务,长沙王太傅和代王太傅。在处罚的同时,算是给二位两千石重臣存了一份体面。
而中尉和廷尉两个衙署中的一千石、六百石属官之中,也有五人被免官,其他人不是降职就是罚铜。
就连王温舒可能无事的武库令程武和武库令丞韩松也被处以罚铜。不过官职保住了,这些金钱上的损失总有能挽回的机会。
天子乾纲独断,也算是给御史台的这次弹劾画下了终止符。
两个衙署中的一千石、六百石属官的处罚,朝臣们并不如何在意。他们还是更为关注赵禹和王温舒这两个在朝中份量极重的两千石最终得到的处罚。
九卿加上中尉、将作大匠、水衡都尉这三个列卿是此时朝堂之上地位只低于三公的重臣,其中廷尉和中尉的权力也就比少府、太常、郎中令稍逊,与卫尉、太仆相当。像王温舒、赵禹这种在中尉、廷尉任上经营多年的两千石,其能量更是不能等闲视之。
天子这样处置,看起来并没有让他们二人的秩位下降多少,还是比两千石的大臣。但绝对算得上一份比较够分量的处罚。
要知道在汉室,两千石和两千石也是不一样的。
就想后来的厅局级、县处级官员,地方和中央能是一个概念吗?
人家发改委能源处的赵德汉处长,市长、副市长见上一面都是给面子。
再具体到地方,这诸侯王和诸侯王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封在齐国、梁国、赵国等大国的诸侯王与长沙国、临江国这种小国的诸侯王,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大国的诸侯王有钱有势,这样的肥缺非皇室近支不可担任。
就比如刚刚死了王的齐国,高祖立国之初就将它封给了长子刘肥,也算是符合了刘肥庶长子的地位。后来的齐王刘襄能成为对抗诸吕的主力,就是靠着齐王封地的七十座城。
汉月照万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