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民争利,其原话应该是:“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这句话是春秋时鲁国国相公仪休的名言,在元光元年的贤良对策中被董仲舒重新提出。
注意,这里的与民争利可是后来的与民争利不是一个概念。此时的与民争利还是指的食禄者,也就是从天子至官僚这一整个统治阶级不得和下民们争利,而不是后来的宋明文官们所指的朝廷不得与士大夫争利。
虽然那些文官们的场面话说的比谁都动听,话里的表述肯定没这么直接,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有文化的人就是不太一样,忽悠起人来也是一套一套的,最后把皇帝忽悠瘸了的也不在少数。
“与民休息,乃是与下民以休息。臣以为家资千万、万万的各地大贾应当不在此列。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商贾们能够于短短几十年间兴起,也是因为太宗、先帝仁慈,让他们借山林之利兴家,行货殖流通之事。如今盐铁、均输、平准之事皆有益于国,无害于人,还可以佐助于边费,则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老神在在地应对道。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治粟都尉此言甚合朕意。”天子长笑道。
纵然是为了从商贾、勋贵那里割肉,天子也需要一个十分好听的名目。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这话说得多漂亮,一下子就把这一系列政策给装点的光鲜亮丽。
后排的霍嬗听到桑弘羊的这句场面话,也不由得点了点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可是“我大清”圣祖康熙爷的名言,就因为这句话也被奉为千古一帝,为后世之人称颂。当时掌管笔杆子的文人们更是对此项政策大加赞赏,认为乃是千古所未有之善政。
霍嬗当时就想说一句“呸”!只是不加赋而已,又不是不收税。要不是一直加税,“我大清”后来割地赔款的时候哪来的那么多银子,总不可能都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留下来的吧。
文景二帝期间逐步将三十税一定为永制,整个西汉一朝都按此施行,这样的政策不更应该大吹而特吹。
像桑弘羊的这句话,就应该当成是政策亮点,让天下百姓都知道这一点。掌握舆论阵地的重要性,作为后世之人的霍嬗还是十分清楚的。
夸完了桑弘羊的这句话以后,天子又对杜相夫说道:“太常还有什么想要讲的吗?”
杜相夫只得拜道:“陛下圣明,臣不能及。未能晓陛下之志,乃是臣的过失。”
他还能说啥?
天子都说桑弘羊的那句“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好了,他要是再跳不就是找不痛快了吗?
在汉室,大臣反对皇帝的政策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从高帝到当今,跟皇帝当众顶牛的大臣可谓是数不胜数。也没见过有几个被打击报复的。
为了公事出言,和因为其他问题和天子结怨那是两个概念。一项新政策,自己点出一些其中可能的问题那叫公忠体国。但是天子的意志,要是违反了,那叫找死。
至于自家背后几个一直在奉上孝敬的商贾,让他们收敛一点就好了。天子的这些政策又不像前几年的算缗告缗一样直接要命。
算缗告缗,这个由张汤提出,由桑弘羊发扬光大的政策,从元鼎三年起一共实施了三年,在汉室获得大量财富后已经告一段落。虽然打击了大量商贾,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商贾依然活得十分滋润。
更别提桑弘羊的话里还点到了边费,谁不知道当今天子一直想要立下前人所未有的功业。要是打扰了天子用兵的大计,自己这个太常也就可以不用做了。平准施行以后,他们也不过少赚一点而已,总比要命来的好一些。
汉月照万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