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似道,和袁崇焕一样,历来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我也知道这章写出来不讨喜,甚至要被大批的人骂。可是,即使是自娱自乐的小说,也是以文字落笔的,也得装上自己的道理。
贾似道被人骂了一千多年了。无外乎私德上就是说他贪财好色、置国事于不顾,狎妓斗蟋蟀,这斗蟋蟀没什么好洗地的,毕竟一部《促织经在那里。我们来看看他除此以外还干了些什么。
1259年鄂州之战,本来在长江上游作战的贾似道以文官身份知枢密院事亲自领军杀入鄂州,主持鄂州之战。最终击退蒙古兵,解围鄂州,保住了武汉长江一线。在军中也是威望大增。史学界一直说是贾似道矫诏与忽必烈达成鄂州合议,但事实上,当年年底,也就是所谓的鄂州合议达成的时候,贾似道已经奉旨突围到黄州指挥作战了。那时候可没有电报电话什么的,仅靠急脚子传递信息,双方接触肯定是有的,但是想要达成一个事关两国大局的合议,恐怕是有难度的。贾似道还在鄂州的时候,忽必烈当时就感叹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就连文天祥后来也说:“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丁家洲大败何哀也!”。
刚刚书中所提到的吕将军在守襄阳,更是被人诟病,说十年间贾似道欺上瞒下,不给宋度宗汇报战况,坐视襄阳陷落。其实我们只要正常的想一下,就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首先,吕氏兄弟本身就是贾似道的心腹,因为能打仗,所以有些贪财的毛病,贾似道都没有去管他们,十年襄阳之战中,贾似道数十次组织援军援救襄阳,不管是送人员物资,还是攻击蒙古在周围的堡垒,这些一直都没有停过,十年间消耗了南宋大量的国力,所以汪元量这个愤青所谓的“望断援兵无信息”可以休矣。
丁家洲之战的确被打的大败而逃,南宋最后的精锐付之一炬,识人不明,用兵不当,着实可恨可叹。
这些就是贾似道关于战争中的表现,要说怎么英明神武、力挽狂澜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要说是蓄意卖国恐怕秦桧会表示不服吧。
那为什么贾似道在历史上会被骂的这么惨呢?其实想想范仲淹、王安石这些前辈就知道了,都是改革派,看到了当时王朝的危机,不得不出手改革,范仲淹改革的时代早一些、出手也就轻一些,所以被轰下台也就完事了,还给了个“文正”的美谥来哄哄死人。王安石急于求成,滥用私人,把北宋的元气都折腾的差不多了,自己也在一千多年的史书上被骂的不轻,让那个砸缸的君子捡了个便宜,可几十年后就是“靖康耻,犹未雪!”了。贾似道更是已经在王朝末期了,时间太紧,出手太重,一出手就是“打算法”和“公田法”两套组合拳。
“打算法”在军中大搞财务审计,避免军中将领贪污过甚。本来贾似道是以军功封相的,在军中威望甚重,可南宋的中央财政担负不起沉重的军费开支,不得不以这个方式来减轻一下负担。谁知道一下吓反了刘整,刘整投降蒙古,不但使南宋失去了泸州这一军事要地,并且刘整还帮助蒙古人制定了攻襄阳、练水军的战略构想,蒙古正是按照刘整这一构想南下灭亡了南宋的。不但如此,当时军中“喝兵血”已是常例,“打算法”斗硬以后,有很多军官被追责,有的没良心的就投降了蒙古,有的被下狱,客观上削弱了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历史,就是这么让人捉摸不定,现在看起来是完全正确的方案,可在当时实施就起了反作用。
“公田法”,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在向大地主下手,本来宋朝是不禁止土地兼并的,所以到了后期,基本上所有的膏腴之地都在豪强大地主手中,百姓租佃固然被盘剥,政府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贾似道要强行将大地主多出来的土地通过赎买收归国有。还带头捐了一万亩良田,这就极大的损害了当时的官僚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之在“公田法”实际推行中,各地官吏有意无意的下绊子,捅娄子,给一些百姓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骂声一片。封建时代文人的主力是什么家庭贡献的?你挖别人的根子,还不准别人说你几句了?贾似道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基本盘都得罪完了,所以一旦失败,挨骂在所难免。
南宋不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