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现在已经成为常态化需求,其实现在户部不缺银子,但是仍旧愿意发型国债,为期付出利息。
说到底,还是内阁意识到国债带来的好处。
如果动用户部的余钱,遇到一些突然事件,钱财筹备的并不是那么及时。
所以户部的余钱作为备用更合适,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朝廷需要调动士绅们投资的积极性。
有国债这样的东西带头,能使他们养成投资的习惯。
要不是国债稳健的收益打开士绅们投资的第一道坎,在修筑铁路和修筑水利设施、修桥筑路等大型工程里,怎么会有他们的投资?
铁路债、路桥债,收益率会比国债高些。
他们更像是后世的地方债,回报的周期可选择两种。
一种是固定式债券,为期三年或者是五年还清。
另一种则是参与收益分红,修筑的桥和路,都是关键地段的重要工程,只要能修成,都会极大的方便交通。
所以都会收取路桥费,别看是收费的路桥,人们仍旧乐意掏钱。
很多地方如果没有修路的话,绕行可能就要半天,有了修好的路,只需要两炷香时间就能走完。
这样的事情,别人不交钱那就是傻子!
但是,债券也不是谁都能发型。
不管是国债还是地方债,必须要有审批才行。要按照规定,将债券的用途进行详细的解释。
并且,必须要进行报备。
国债的需要有内阁会签,布政使司的地方债需要有户部审核放行,而再下边的债券则有布政使进行签字确认。
今日除去对方书安和孙传庭的任命外,商讨治理黄河债券的发型,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重组大明商船队!
治理黄河的思路主要是以工代赈,现在有钱,还有债券,资金来源不是问题。
黄河泛滥,每年会带来大量的受灾人口,给他们发工钱去干活,总比免费养着强。
自从方书安在京城大火用以工代赈之后,大家都意识到此事的好处。
以前修筑堤坝的事情,都算是徭役。
既然是徭役,自然都是没报酬的活,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干的也不用心,不是发自肺腑的干。
但是以工代赈之后,同时解决掉两个问题。
首先是能拿到工钱,并不是免费劳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都不一样。
再一个就是不用免费养着灾民,有事情干之后,他们也不会聚集起来,没事造个反,起个义什么的。
因为担心水利债券卖的不好,专门比别的债券高了些息钱,想必在意息钱的大户们,会喜欢。
而船队则是发展的必然,随着大明各种商品的发展,海外贸易同样大幅度增长。
船队贸易带来极大回报,此前的船队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国外大船队,像是佛郎机和尼德兰之流。
另一种则是各大商家的船队。
这两种都有各自的硬伤,西方的那些船队,话语权不在大明手里,他们拿得是离岸价格,到岸之后能赚几倍。
而商家的船队,规模根本没办法和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发型船队比。
有些船老大甚至只有一两艘船,甚至是小船。
如此一来,海外贸易就十分被动,虽然能赚到到岸价,但是总会出各种意外。
总会有些小商队或者是小船,出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至于是遭遇了风浪还是海匪,就不得而知。
甚至很多市舶司的官员们都在怀疑,就是那些佛郎机或者是尼德兰甚至东瀛船队抢了大明商船。
一方面能得到货物,另一方面吓得其余的商人更不敢出去,那样只能选择用离岸价格作交易。
在商人们多次反馈之后,朝廷终于决定要重组大型商船队。
而争论的焦点则是,船队究竟是有朝廷主导,还是由商人们主导,大明提供武装舰只进行保护。
在方书安的印象里,自然是商人们主导要好,但是这样有难题。
商人们小户肯定不行,只能联合。
横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