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的态度,已经不想再有什么额外的追求了,现在是真心想献给子罕。当官发财都是次要的,保命最重要,这个宝物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留着危险,扔了可惜。
这话,很实在,如此宝物,真的不是他可以拥有的。
子罕一听,也有道理,他要真的拿着这个东西回乡,一路上恐怕是凶多吉少。
这世道,不是有点乱,而是非常乱。碰到行骗的还好说,大不了丢了宝物,损失点钱财真要有劫道的,拍砖的,不仅抢宝,还要索命到那时,恐怕寻人启事贴遍大街小巷,也不会有谁知道他的下落。
没关系,既来之则安之,人家来献宝,如今献宝不成,自己也不能见死不救。
宋子罕命人找来玉工,把那璞玉精心雕琢好,然后进行拍卖。有他坐镇,大款云集,买家当然不会心疼钱,至少也要给子罕几分薄面。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次事件,这块玉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玉了。由这块玉引发的故事,特别是子罕那一段经典名言,绝对比佛祖开光的还要意义深远。
那块玉经过雕琢,确实质量不错,属于类没问题。但是,这块玉的名字并没流传下来,实在是天大的遗憾。否则,叫做罕氏玉,必将与和氏璧齐名。
子罕把卖玉所得的钱财,全部送给了献玉者。那人一夜之间成了富翁,然后子罕派人送他回到家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件事,从头至尾,来龙去脉,一传百百传万,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此以后,子罕的大名,传遍诸侯,子罕辞玉则成为千古美谈。
现在,百度上一查子罕,都是子罕辞玉的故事,而郑国的子罕,却很少有人问津了。
什么是春秋大义?子罕辞玉,就是最好的说明。
廉与贪,存乎一心。如果廉洁奉公,虽天下奇宝,摆在面前也不会动心如果心存贪念,一枚小小的铜钱,也会让人身败名裂。
子罕辞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作为领导,如果能顿悟,那将受用一生如果不能,则永远沉迷其中,危如累卵。
宋子罕,作为廉洁奉公的代表人物,就凭此一件事,在春秋的历史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