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把赵氏掌门让给赵括的那一刻,或许,希望自己的后代能保持低调,避免灾祸。然而,郤缺为了报恩,毅然废掉胥克,把赵朔提拔为下军佐,这次晋升为下军将;可惜的是,不知为何,赵朔英年早逝,导致赵氏无主,差点儿被灭门。
下军佐:栾书,晋国老牌公族,根深蒂固,未来的中军帅。他的父亲栾盾,不善于言辞,不受赵盾重视,但凭借深厚的家底,常年位居‘六卿’的下军将。
这次内部变动,赵旃想进入‘六卿’,就是希望能担任下军佐,被荀林父一口否决。朝中很多位置都被赵氏占据,已经够强大了,不能让赵氏完全控制下军。
荀林父顶着巨大压力,把栾书提拔为下军佐。栾书,将把栾氏带入新的高点。
新的‘六卿’之中,荀林父、士会属于长辈;先毂的年纪也不大,估计三十左右;另外三个年轻人崭露头角,可谓晋国俊杰,分别是:郤克、赵朔和栾书。
另外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荀林父弟弟,智氏鼻祖)、赵同(赵盾同父异母弟弟)为下军大夫。
韩厥为行军司马,位居‘六卿’之下,负责军法。
这些人,几乎都是功勋之后,可以说汇聚了晋国的所有精英,未来的晋国,就是他们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但是,现在有两个人物最关键。
首先是中军主帅荀林父,忠臣荀息之后,人品好,忠诚可靠,深得人心。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缺少中军帅雷厉风行的霸气和谋略,这是致命的。
另一个就是中军佐先毂,可以说,他就是典型的官宦子弟,在《左传》中第一次露面,就担任上军佐,能爬到如此高位,全靠先祖的余荫。
可惜,他不仅没有继承长辈的军事天才,却养成了傲慢、无礼、缺乏政治头脑的坏毛病,完全就是个失败品。不仅导致这次战役的失败,还导致先氏的覆灭。
他位居军队二把手,心中依然不满足,对荀林父口不服心不服,根本没瞧起这位主帅。楚国伍参评价他: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成语‘刚愎自用’,就来源于先毂。
如今,晋国虽然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但是副帅与主帅面不和心不和,这为晋军埋下致命的祸根。
公元前597年6月,大军急匆匆救郑,到达黄河边的时候,荀林父得到消息:郑国已经投降,两国签署和平条约,楚国大军驻扎在管地(郑地,今河南省郑州市)。
局势发生变化,不能再按照原计划行动。荀林父斟酌后,决定撤军,说道:“没有及时救援郑国,又劳动百姓,出兵何用?等到楚军回去后,我们再出兵伐郑也不晚。”
这种想法,绝对正确,与今天的世界格局很类似。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借助一些小国平台,互相试探,尽量不面对面交锋,否则将是一场惨烈的战斗,谁都不能输。
上军元帅士会首先赞许。他认为楚国讨伐郑国,恩威并施,使郑国顺服;去年伐陈,今年伐郑,连年战争,但是在楚国内部,士农工商各尽其业,没有混乱;孙叔敖做令尹,施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出动,前军以旄旌开路防止意外(名列前茅),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现在楚军上下和睦,实力强大,最好先整军备武,等待时机。
成语‘名列前茅’和‘整军备武’,就出自这里。
士会是中军元帅的坚决拥护者,又富有谋略见识,下军元帅赵朔和栾书,也都服从命令。
但是,中军副帅先毂坚决不同意。他说:“不行。晋国能称霸,就是因为臣下得力,战士勇敢。现在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得力;遇到敌人不敢作战,称不上勇敢。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去霸业,还不如死了算了。而且晋军整装待发,听到敌人强大就撤退,这不是大丈夫所为,我不会这么干。”
先毂是二把手,他如此发话,下面的人不好再发言。剩下就看元帅荀林父的态度,他才是军队老大,决定权在他手里。
然而,对于先毂的反驳,荀林父犹犹豫豫,不置可否。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