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王室强盛,国家安定,后世称之‘成康之治’,楚国虽然不断发展,也不敢太放肆,还在可控范围。到了周昭王时期,楚国不断扩张,特别是劫掠了大量王室所需的战略物质——铜。
这让周昭王忍无可忍,决心南下伐楚,给他们点儿教训。
经过‘成康之治’的周朝,实力的确雄厚。第一次伐楚,准备充分,周昭王大获全胜,夺取大量物资。为此,特意铸造青铜器,以记载自己的功绩。
但是,周昭王不满足,很快,他就组织了声势更为浩大的第二次南征。由于第一次的胜利,导致第二次骄傲轻敌,在进军的过程中,由于乘坐当地人进献的大船,周昭王淹死于汉水,王室军队惨败。
前文介绍过,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的‘召陵之师’,管仲曾责问楚国:昭王南征,为何死于汉水?
周昭王的死,给王室以沉重打击,或许史官觉得丢人,记载也很潦草。之后许多年,都没有再组织南征,楚国则越来越猖狂,睥睨天下,目空一切,甚至做了一件更加过分的事情。
西周在周夷王的时候,王室走向衰落,有的诸侯不再朝觐天子,甚至彼此互相攻伐。
当时,楚国的国君名叫熊渠,深得长江、汉水一带人民的拥护。他看出周室衰落,天子没有作为,诸侯难成大器,于是东征西讨,不断兼并附近的小国,地盘像气球一样迅速扩张。
随着地盘的扩大,他的野心也一步步膨胀。
特别是‘子男’的爵位,历任国君都以此为耻。如今地盘广大,实力猛增,如果还是这个爵位,与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不符,必须想办法提高,至少也要达到侯爵。
熊渠不甘心,凭什么楚国的爵位这么低?先祖鬻熊是文王的老师,功勋卓著,凭什么如此歧视楚国?一定要打破常规,主动争取,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
最后,他给自己找了个自以为很合理的理由:我居住在蛮夷地区,不必采用中原的名号。用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句非常精炼话就是:“我,蛮夷也。”
既然自甘堕落,归属蛮夷,给自己封个什么官呢?
作为‘率土之滨’的一份子,爵位太多,想来想去,要有自己的特色,还不能太低。跟那些诸侯平起平坐没意思,最后,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自封为‘楚王’。
上面不批,下面自封,在那个时代,这个胆子特大了,而且直接登顶为王。要知道,当时的周家天下,还是统一状态,没有四分五裂,更没有哪个诸侯敢跨越上级自封。
如果他再咬文嚼字一番,想必一定会自封个皇帝,秦始皇都要退居次席。
作为蛮夷,自封个楚公、楚候,还可以理解;一下子把自己提升到王的地位,与周天子并驾齐驱,虽然搞笑,却也很有魄力,充满霸气。
这种行为,跟吴承恩笔下的那位非常相似,没错,就是著名的孙悟空。玉帝不给大官,就自己给自己加封一个‘齐天大圣’,多有魄力,大闹天宫之后,终于得到仙界人界妖界承认,谁见了都得客气地称他‘大圣’。甭说了,一切还要靠实力!
相对而言,违抗周天子的命令,不算什么;如今明目张胆称王,与周天子并驾齐驱,性质极端恶劣。这是违背‘周礼’,是对抗周家天下,典型的造反派。
熊渠称王后,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威风一时。
过后忽然想到,自己还有几个儿子呢,不能亏待。于是,他大手一挥,给三个儿子分别都封了王。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做越章王。
一门四王,风光无限。
楚国的霸气,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他像周文王那样,有一百个儿子,封一百个王也不在话下。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下竟然有人敢私自称王,还大张旗鼓,全家称王,太给力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平静的中原,掀起滔天巨浪。
但是,没有诸侯敢效仿,天子也不敢讨伐。试问天下英雄,谁能如此霸气?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