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帅的位置定了,其余或多或少都有所收获,朝堂上又人头攒动,恢复了昔日的威严。
赵盾站在了众位大臣的前列,颇有风度;狐射姑也若无其事,位列次席;至于士縠与梁益耳等人,虽然不满,也不敢造次。相对于狐射姑的羞辱,士縠与梁益耳应该感到庆幸。
风平浪静的下面,却是人心的浮动。
晋国即将步入发展正轨,没想到晋襄公却出了意外。不知道是阳处父没教育好,还是后期的条件太优越,或者是两场大胜仗带来的弊端,晋襄公竟然沉迷于女色。
这件事,《史记》中通过神医扁鹊的口,说出晋襄公在大败秦军和北狄之后,回国放任自流,纵欲无度,以至于拖垮了他的身体。
公元前621年8月,距离秦穆公去世刚刚几个月,晋襄公也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晋文公即位八年,把晋国带入霸业巅峰;晋襄公即位七年,把晋国霸业发扬光大,也算是明君。可惜,只因不知自律,年纪轻轻,竟然英年早逝。
晋襄公因何早逝?只能通过《史记》中的只言片语,大致了解,其记载是否可靠,不得而知。或许,年轻人,得意之余难免肆意放纵。而且,根据他的性格,没有主见,或许在内宫被人引诱放纵,也并非没有可能。
无论如何,晋襄公确实早早死了。根据时间推算,他死的时候应该不到四十岁。
顺便提一下,当年秋天,鲁国的正卿季文子,要出访晋国。此人以‘谨小慎微’而著称,每件事,必须‘三思而后行’,孔夫子都看不惯,认为每件事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这次出访前,他要求准备一些特殊的物品——丧礼。
季先生,季大爷,您是出使晋国,表达友好,不是参加丧礼,准备这些扫兴物干什么?季文子却说:“有备无患,这是古代给我们留下的很好的教训。即使用不上,大不了再带回来,也没什么害处。”
古人确有提前备份丧礼的,但很少实施,季文子却坚持己见。真是服了,如果现在某领导人出访,顺便准备一些丧礼,要被舆论口水淹死,还要被访问国的百姓骂死。从今以后,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再欢迎他。
或许,季文子也是无心之举。没想到一语成谶,此去真就遇到丧事,还不是一般的丧事——晋襄公死了。
季文子简直就是未卜先知,算命大师也要退避三舍了。他的仆人原本还一肚子埋怨,到了晋国恐怕要暗暗窃喜,能跟随季文子先生,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他准备的是挺周全,不知他到了晋国,取出全套丧仪的时候,晋国人看了是该夸赞他细心呢,还是该咒骂他缺德?这分明就在诅咒我们年轻的国君啊!
晋襄公死了,死的挺突然,不过也安排了后事。
太子夷皋年纪很幼小,还在襁褓之中,啥事也不懂。临终之前,晋襄公把他托付给最值得信任的大臣赵盾,并且郑重叮嘱:“这个孩子如果成材,我就是受了你的恩赐;如果不成材,我就要怨恨你了。”
作为托孤大臣,赵盾知道,朝政艰难。不过,他答应的很利索,信誓旦旦,一定会把未来的国君培养成材。
可是,晋襄公前脚刚入黄泉,赵盾后脚就变了卦。
这孩子实在太小了,国家大事,如何处理?赵盾召集大臣商议,如今国家正值多难之秋,太子年纪幼小,需要年长的国君,以安定社稷,讨论一下,选谁好呢?
晋襄公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却成了最先站出来的反对者,真是看走了眼。如果地下有知,也只有苦笑了。
几位重臣也同意,但是选谁当国君,却出现了分歧。
晋襄公死的早,似乎没有别的儿子,国君的人选,就落在晋文公其他的儿子身上。
晋国由于骊姬之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国内禁止有公族。
所以,晋文公为了防止儿子们在内部自相残杀,把年纪较大的几个儿子,都送到国外。公子姬雍送到秦国,姬乐送到陈国,公子黑臀送到洛邑,另外几个也分别送出国。
赵盾首先提出,应该选公子雍。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