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治理秦国,深得后世推崇,不过留下的记载不多。《吕氏春秋》中,记录了一件关于公孙枝的事。
此人推荐百里奚,可谓首功一件,称得上是百里奚的恩人。百里奚担任宰相不久,晋国就派遣郤叔虎,齐国派遣东郭蹇出使秦国。
齐、晋这种大国,很少把地处西戎的秦国放在眼里,如今能主动派遣使者,可以看出对秦国开始重视。至少,百里奚的治国之道,已经初显成效。
当时,公孙枝突然心血来潮,请求先见一见两国使者。
一般来说,没有允许,内臣私下不见外臣,就是为了防止发生一些黑暗的勾当。秦穆公觉得奇怪,问道:“请求会见客人,这是你分内的事情吗?”
公孙枝回答不是。
秦穆公又问:“相国委派你了吗?”
公孙枝回答没有。
秦穆公说:“看来,你是要做不该做的事。秦国地处偏远,位于戎夷之地,即使每人都各有专职,坚守其责,仍然怕被诸侯耻笑。你现在竟然要做不该做的事,下去吧,等候惩罚你的罪过。”
臣子尽忠,国君也要英明,如果秦穆公昏庸,一切免谈。
这件事,公孙枝先期向国君请示,被训斥也算正常,听说还要接受额外惩罚,心情非常郁闷。于是,他独自一人去找百里奚,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新任宰相,看在推荐的情份上,为自己说情。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无论如何,公孙枝也是自己的伯乐,既然他来诉苦,如果置之不理,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不近人情。因此,百里奚前去面见秦穆公,替公孙枝说情,希望取消惩罚。
秦穆公说:“这样的事情,相国该过问吗?公孙枝没有罪的话,何必替他求情?公孙枝有罪的话,求情又有什么用?相国回去吧。”
百里奚很惭愧,自己也被装进去了,故而就拒绝了公孙枝的请求。
公孙枝很郁闷,这事,越闹越糟。如果他洗把脸,清醒一下,保持沉默,等候发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刑不上大夫’,身为朝堂大臣,昔日颇有功劳,顶多罚点俸禄,或者警告一下,换个岗位。
但是,他实在太郁闷了,就是想不开,又跑到闹市,跟一些不相干的市井之人,叙述自己心中的苦闷。
这下性质就变了,胡言乱语,拿国家大事当儿戏。虽然公孙枝是自己的恩人,既然触犯法律,决不能纵容;百里奚命令官吏,去,把公孙枝抓起来,论罪行罚。
治理大国,并非易事。百里奚很重视恩情,愿意替公孙枝说情;但该定罪的时候,也不能徇私枉法。
这个故事,显然有夸张的成分,公孙枝也是贤臣,可不是那种不懂规矩、口无遮拦的人。
《史记》中记载一则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百里奚的治国之道。
稍微学点历史的人,都应该听说过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改革派代表人物,一手把秦国带入豪强行列。他原本是卫国人,姬姓,也称卫鞅、公孙鞅,比百里奚晚了大约三百年。
因得不到重用,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于是离开卫国,投奔秦国,经过挖门盗洞找关系,很快受到秦孝公重用,甚至把他比作自己的管仲。后来,秦孝公封他商邑十五(今陕西商洛市),故而称他商鞅。这里的商,在春秋时期,属于鄀国的一部分。
秦国虽然经过百里奚的治理,易风化俗,到了战国时期,仍然被称作‘西戎’,民风彪悍,擅长作战。历代国君奋发图强,相对于中原,还是落后很多。
但是,秦国依山带河,地处偏远,诸侯只顾着争夺中原大地,没人到蛮荒的西部抢地盘。虽然落后,秦国并没有经历大型战火的洗礼,在吞并了一些戎人部落之后,保持了强大的国力。
秦国真正开始强大,就源于商鞅变法,他的最基本理念,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商鞅提倡农桑,奖励军功,同时废黜贵族的世袭特权等等。这一系列改革,百姓受益,却得罪一批贵族。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