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后,秦国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但是,他的法制有一个致命弱点——酷刑。其中连坐(一人犯法,周围遭殃)、车裂(五马分尸)、劓刑等都十分残忍。
这种酷刑的威胁,让百姓外表顺服,内心却充满怨恨,其中一些贵族,对他更是恨入骨髓。
执政十余年后,有位叫赵良的人前去拜见。
当时的商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生杀大权,意气风发,百姓畏惧,六国胆寒,内心难免沾沾自喜。他非常自信,秦国的强大,就是自己的功劳。
他对赵良说:“能见到你,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
宰相要与庶民交朋友,多少人引以为荣,赵良却说:“鄙人不敢奢望。孔子说:推荐贤能,受到人民拥戴的人才会来;聚集不肖之徒,能成就王业的人也会隐退。鄙人不才,不敢从命。我听说:不该占有职位而占有了,那是贪位;不该享有名声而享有了,那叫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即贪位又贪名,所以不敢从命。”
这话,让商鞅失望而不满,好像自己贪恋名位,功成名就之后,不能急流隐退。于是问道:“你对我治理秦国不满吗?”
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意见,叫作聪;能够自我反省,叫作明;能够自我克制,叫作强。虞舜曾经说:自我谦虚的人受到尊重。您按照虞舜的理念去做即可,何必问我。”
对于赵良的话,商鞅非常不服。昔日,秦国的习俗与戎狄一样,长幼不分、男女无别,是自己改变了他们的教化;如今秦国的宫室,跟鲁、魏一样辉煌;秦国兵强马壮,拓地千里,这都是自己的功劳。
于是,他问赵良:“你看在治理秦国方面,我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有才干?”
可以说,商鞅治理秦国,成效有目共睹,偶尔想起昔日的百里奚,心中一百个不服。他当时位高权重,作为庶民,赵良怎么也得给个面子,夸奖几句,溜须溜须。
但是,赵良没那么做,那样显得自己奴颜卑膝,八面玲珑,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作为说客中的高手,决不能丢人丢脸,丧失气节,这是最基本原则;另外,必须让对方对你佩服的五体投地,言听计从。最好能把你的思想,全部灌输进去,把对方彻底‘洗脑’,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面对商鞅的自信,赵良先打个比方,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人的随声附和,比不上一个人的正义直言可贵。周武王允许大臣直言敢谏,国家就昌盛;商纣王禁止大臣直言,所以就灭亡;如果您赞同武王的做法,请让我在你身边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怎么样?”
商鞅是个明白人,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很谦虚的愿意拜他为师。
赵良也不客气,对商鞅和百里奚作了深刻的对比,说道:“五羖大夫(百里奚)是个乡下人,初次见面,秦穆公就把国政交给他,秦国人从贵族到平民,没有谁不满意;相秦六、七年,三次拥立晋君,在境内施行德化,巴国纳贡,诸戎顺服;治理秦国,劳累了不坐车,酷热天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德行施教于后代,这一切在府库都有记载;五羖大夫死的时候,全国不论男女都在哭泣,小孩子也不唱歌,这全是他的德行所在。”
这是少有的,对百里奚治国的评论,一个‘高大尚’形象,豁然呈现眼前。为了秦国,呕心沥血,下面百姓感恩,上面贵族支持,没有任何人反对,死后全国老少都很悲痛。
在古代,作为一个外来者,能得到所有的贵族支持,非常不易。他们分属两个集团,就像强龙与地头蛇之间的关系一样,为了权力,往往挣得你死我活。但百里奚做得很好,百姓支持,贵族也支持。
后人都说他是贤臣,治理秦国卓有成效。到底如何有成效?史书记载很少。不是没记载,大部分都遗失在历史的变迁之中,留下来的星星点点,很难看清他治理秦国的全貌。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