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战争以来,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只要是战争,谁也不敢保证必胜,必须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组成联盟。
首先,晋文公联合了齐国。作为老牌霸主,虽然影响力衰落了,实力尚存;楚国攻打齐国,占领了谷地,申叔候还率领楚军守卫在那里,给齐国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于晋国的友好邀请,齐国慨然应允。为什么?
公元前633年夏季,齐孝公病逝。他这一生也不容易,为了那个宝座,和兄弟们大战数场,亲情丧尽,还弄丢了父亲留给他的霸业。不过,虽然他没能发扬光大,却也没有残暴不仁的劣迹,基本继承先君遗志,所以谥号为‘孝’。谥法上说: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
齐孝公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顺利即位,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的弟弟姜潘,依靠卫公子开方,杀死了他的儿子,自立为新任国君,就是齐昭公。
晋国邀请对抗楚国,齐昭公当然高兴。一者,参加诸侯聚会,趁机得到大家的认可;再者,也可以对抗楚国和鲁国;三者,在易牙的辅佐下,楚、鲁支持的公子雍还住在谷地,最好趁机把他灭掉。
所以,齐昭公欣然加入晋国阵营。
齐、鲁虽然恩怨纠结,出于礼貌,鲁僖公还是派代表前去吊唁齐孝公,何苦呢?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竞争中彼此共存;同时,在共存中不断竞争,古今一也。
这两个挑起战争的国家,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大,波及越来越广。现在,几乎整个中原诸侯都被拉入战场,形成晋、楚两大对立阵营。齐、鲁则分别处于两个阵营之中,难以置身事外。
公元前632年2月,晋文公与齐国新君齐昭公,在卫国的敛盂(今河南濮阳市东南)结盟,鲁国则派出公子买,帮助卫国守城。毕竟,当年齐孝公伐鲁,卫国曾经派军救援,双方是盟友,荣辱与共。
齐、晋的结盟,让战争的平衡,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卫成公一看形势不妙,想转身投靠晋国,参加晋、齐的盟会。但是为时已晚,晋文公要彻底洗刷当年的耻辱,拒绝他参加。
如今黑云压城,必须投靠一方,否则齐、晋两个大国,就像两座撞山,一定能让卫国粉碎。既然晋国不接纳,卫成公转而想亲附楚国。楚国是‘蛮夷’,岂能臣服蛮帮?他的想法,遭到‘国人’强烈反对,最后,联合起来赶跑了他。
卫成公只好离开国都,居住在襄牛。
紧紧跟随他身边的,有一位贤臣,名叫宁俞,因谥号为武,也称宁武子,成为宁姓的一支始祖。此人‘大智若愚’,将保护卫成公,历尽艰辛曲折,重新回国。
卫成公的逃离,让楚国又少了一个盟友。
楚成王听说卫国危机,赶忙派兵救援,但那点军队,根本无法与晋文公的大军对抗,很快败下阵来。
这虽然是一次小败仗,却动摇了整个阵线。
首先是鲁僖公,感到害怕,派人杀死戍守卫国的公子买,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以讨好晋国;同时,鲁僖公又畏惧楚国,欺骗楚国人说:“他还没有驻守到期就回来,所以杀了他。”
鲁国的左右摇摆,让公子买成了无辜的替罪羔羊。如今战场局势混乱复杂,站错队,是要付出代价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即将到来的诸侯大战,此时的‘半圣’臧文仲,不知作何感想。
至此,鲁、卫都若即若离的,加入到晋国阵营,如果不能有奇妙好策,楚国将更加被动。
紧接着,晋文公开始发兵攻打曹国。
在他的心底,曹共公最可恨。当年把自己骗去洗澡,赤身露体,却暗中带人偷窥自己的‘骈肋’,此事弄得尽人皆知。关键是,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名誉,造成重大伤害,必须严惩。
公元前632年3月,晋文公再次来到曹国。这次,可不是狼狈的几个人,而是刀兵林立、杀气腾腾的数万大军,对曹国志在必得。一定要好好教训一下曹共公,让他知道,偷窥隐私的恶果。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