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得到郑国的帮助,也没有得到热情招待,连口水也没喝上,还差点儿冤死。重耳等人愤懑离去,虽然郁闷,心中也暗暗庆幸,至少没有刺客追杀,避免了许多暗藏的麻烦。
手下一群谋士,经过商议,最终一行人来到了楚国。
此时,楚国国君是楚成王芈恽,此人先期任用贤臣斗子文,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原本也是雄心勃勃,可惜时运不济,先有齐桓公,后有晋文公,压得他直不起腰。
重耳来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正处于辉煌时期。
当时,齐桓公已死,楚军在‘泓之战’中大败宋军,迫使诸侯臣服,几乎要称霸中原了。然而,就那一点点儿的差距,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永远没有登上霸主的宝座。
对于重耳的大名,楚成王早有耳闻。他并没有如卫文公、曹共公、郑文公那样目光短浅,而是大摆宴席,盛情款待。
要想成为枭雄,必须有一颗包容之心。
为了表达热情与重视,楚成王竟然以周王室款待‘三公’的礼节招待重耳,用‘九献’之礼,院子里陈列的酒肴礼器数以百计。
各位还记得吗?当初郑文公宴请楚成王,就是采用‘九献’之礼。
古人饮酒待客是很讲究的,并非无休无止,不醉不归。不同身份地位,有不同的待客之道。
现代人为了表达热情,酒桌上往死里劝,直到把人喝进医院,甚至喝进太平间,才追悔莫及。以至于为了警告劝酒者,不得不制定法令,劝酒者也要负民事责任——赔钱。
楚成王这样的大礼,让重耳受宠若惊,想要推辞。
他的舅舅狐偃以及谋臣赵衰都劝阻道:“您在外流亡十多年,小国瞧不起,大国却如此重视,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虚心接受吧!”
既然两大谋臣都这么坚决,重耳欣然接受‘九献’大礼。席间,酒酣耳热后,楚成王提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公子有朝一日回到晋国,怎么来报答我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不舒服,施恩求报,思想超前。帮助落难之人,难道不应该吗?但细想一想,问题就比较尖锐了。
因为各自代表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阵营,两位都是雄心勃勃的人物,为了称霸诸侯,难免有兵戎相见的一天。楚成王不缺少宝贝,真正要问的是:如果咱俩战场相见,你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虽然喝点儿酒,心却明镜一样,立刻明白楚成王的深刻用意。
这个问题,挺难。楚成王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打败宋襄公,争锋中原,如果将来真要战场相见,自己总不能顾念这一饭之恩,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吧?总不能率领晋军,不战而退吧?
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持原则,否则,手下人都会觉得丢脸。但是,酒宴之上,主人盛情款待,也不能口出狂言,客气话还是必须有的,至少谦虚一下,给主人留几分薄面。
重耳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转移到其他方面。他说:“美女、宝石、丝绸,您多得是;羽毛、象牙、犀牛皮,这些都是贵国土地上的特产。那些流传到晋国的,都是君王剩下的,叫我用什么来报答您呢?”
夸奖楚国,贬低晋国,回避实质。
热情了半天,‘子女玉帛’、‘羽毛齿革’,重耳一样也不愿意赠送,而且坚决不表明态度,完全一只铁公鸡———毛不拔。
嗯!楚国不缺这些,但那是我自己的,和你报答的,是两个概念。
楚成王很不甘心,作为‘南蛮’的首领,他也耍起了蛮性子,不从重耳那里要个许诺,绝不罢休。他说:“即使这样,我还是想听听您怎样报答我。”
活了这么多年,真没见过这么赤裸裸要求回报的。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拾金不昧,不求回报;现实中,拾金者真有不昧的,回报了却也有要回的。
看看楚成王,多直爽,该张口时就张口。
当然,楚成王并非贪得无厌之人,不缺钱,不缺物,更不缺美女珍宝。这看似一句玩笑,冥冥中也预感到,眼前坐得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将来在战场上,难免有相见的一天,就想看看他的态度。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